春暖花开,草木茂盛。又是一年吃苜蓿菜的最佳时节。
苜蓿菜是指用苜蓿的嫩茎叶做成的菜。苜蓿含有大量的铁、钙、钾、蛋白质和维生素。是我国古老的蔬菜之一,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素有“食物之父”的美誉。
苜蓿菜的做法多种多样。可以凉拌,可以炒菜,也可以直接和面条一起下锅里煮着吃。而我们晋南人最喜欢吃的是“散苜蓿”——把苜蓿的嫩茎叶用凉水洗干净,晾一会,再拌上面粉、粉条、食用油、调料等。蒸熟后调上油泼辣椒,就上白面大馒头,非常好吃。那味道是其它蔬菜无法相比的,用家乡话说就是“美扎啦”。
小时候在农村,每年春秋季节都会吃几次散苜蓿。春天主要吃的是刚长出来的嫩苜蓿,秋天天凉后也有一茬嫩苜蓿可以吃,还可以吃散苜蓿花。
虽然那时候农村种的苜蓿比较多,每个生产队都会种上几十亩苜蓿,但想吃散苜蓿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因为当时苜蓿是作为“青饲料”,主要用来喂生产队的牛、骡、马、驴吃的。而每个生产队都有专人看管队里的财产和庄稼,苜蓿当然也在看管之列。那时把生产队看管庄稼的人叫“看守“,人要吃苜蓿,就得偷,叫“偷苜蓿”,几乎家家都会有人偷苜蓿。要偷苜蓿,就得找机会,不让看守发现,更不能被抓住。
偷苜蓿的时间,一般选择在晚上人们睡觉的时候。那时,大多数村民们都入睡了,看守也可能回家了。这时候,夜深人静。五六个或者七八个妇女(有时也有一两个男的陪同),按照白天的约定,每人拿着一个布袋子,悄悄聚到村口,再一起走向地里。
来到苜蓿地,蹲下身子,屏住呼吸;左手提着袋子,右手使劲撅着苜蓿。那动作、那速度,比白天在地里干活利索多了。不一会儿,每个人的袋子里都装满了散发着清香味的嫩苜蓿,高高兴兴得往回走。
有时候一伙人正在偷苜蓿,也会被“负责任”的看守发现。看守突然大喊一声,吓得人们提着袋子扭头就跑,在地里摔倒再爬起来也是难免的事。不过看守一般也不会真去抓人,基本上做做样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有的生产队会让“脑子不够数”的人当看守,这些人往往铁面无私,做事较真。要是在漆黑的夜里偷苜蓿,遇上这样的人大喊一声,那是绝对吓人的。
离开家乡30多年了,吃散苜蓿只能成为儿时的美好记忆。小时候每年春天要吃好几次,现在几年才能吃上一次。有时是去郊区路的边去摘一些,有时是在菜市场遇见附近的村民卖自己种的苜蓿买一些,有时是家乡的亲戚给捎来一些。
那年代偷苜蓿的事,想起来既有趣,又好笑,也令人回味!现在想吃一顿散苜蓿却成了一种奢求,既渴望,又渴求,却让人无奈。
20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