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位网络女孩的一封伪情书
文:朱衣点头
XXX(未得到对方同意,名字省略):
昨天下午在群里跟朋友开玩笑,说给你写封情书,本来都忘了这事,半个小时前刚躺到床上,突然想起。电脑还没关,于是边躺在床上边点开你的博客。
熟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熟悉他的文字。面貌、性格、语言都有可能欺骗外人,但文字却很难,无论你在文字里如何伪装,都有可能被文字背叛。
从你06年的第一篇看起,看到第三篇时,实在不忍再看下去。文字很多时候像毒药,很容易就改变你正在进行的心情,特别当它触碰到你内心深处的某根敏感线时,尤其如此。
本来有浓浓睡意的我,瞬间清醒,只好坐起来,打开刚关没多久的灯,泡上一杯咖啡,打开电脑音乐,点上一支烟。对于我来说,这些是等同于慢性自杀一般的习惯。
其实咖啡凌晨一点喝过一杯,而且是很浓的纯咖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喜欢上苦涩的纯咖啡,如香烟一般上瘾。
电脑里存了很多歌曲,但真正播放的永远是那么几首,其它全部是陪衬,甚至从来就没放过,但也没删除,就一直留着。对歌曲有点近乎不正常的偏执,能连续反复听一首歌曲5、6个小时而不腻。
香烟也是一样,差不多成了身边最好的伙伴。曾煽情的写过一首诗歌送给香烟,在诗歌中,我把香烟比喻成不离不弃陪在身边且不会背叛自己的朋友。
但我知道这些都不是好习惯,包括经常性的失眠。经常跟朋友说,我也许活不过40岁,能活到50岁就算赚了。
正如你文中所说,人的外表、言行举止与潜在的内心很多时候是相互矛盾的。看你的文章不禁让我想起很多年前的一件事。那时我还在家乡上高中,有次黄昏时分从学校回家,途中经过一条大约20分钟左右的乡间小路,黄昏来得很快,一下就灰蒙蒙,看着两边已经很高的水稻,心中不禁有点异样的感觉。
我承认,那时的我胆子并不大。刚走进这条两边都是水稻的乡间小路没多久,就感觉身后有动静,回头一看,是一位十来岁的小女孩,跟在我后面大概20米的距离。
我知道她肯定也是怕一个人经过这段路,于是等有人过的时候,跟在身后。顿时,我感觉有点温暖,于是站住,想等她走过来一起走。但我一站住,她也站住了。我喊了声,小妹妹过来吧,别怕,我们一起走。
但她还是没动,我就往回走,但等我刚往回走的时候,她也往后退。于是我放弃了自己的想法,顾自己向前走,只是偶尔回下头看看她。
就这样,两人一前一后始终保持20米左右的距离,谁也没说话,一起走完这段约20分钟的路程。这是很奇特的场景,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在天色有点看不清的路上同行,却又彼此感受到对方的存在与力量,我甚至分不清是我给她不害怕的心理,还是她给了我不害怕的心理。
当这条路走到尽头的时候,我回头看了看她,她也看看我,当时我能看到的仅仅剩下她很模糊的身影。她还是没说话,然后走进旁边的村庄,短短几十秒,她的模糊身影都已看不见。
10多年后的今年,我还是经常想起,但还是无法准确、详细的描述出当时的心情与奇妙感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多年后再回忆那个场景,她多了一份让我感到有点孤独寂寞的心痛。煽情也罢、矫情也罢,只要回想起那个黄昏下一直沉默不语,回头甚至看不清具体长相的小女孩,就无端添一份莫名其妙的惆怅。
我不清楚为什么会在此时回忆起这件往事。也许是看你第一篇文章时突然产生的潜意识(你文章名叫小孩,而那个跟我同行的就是小女孩);也许是因为你文字里凄美的寂寞正如那天黄昏下孤独到让我有点心痛的小女孩;也许是某个静夜相通的惆怅与无理由的伤感。
文字是把双刃剑,能熟悉运用文字所带来的好处与坏处是对等的,上帝很公平。我一直觉得真实心理与潜意识里太过于寂寞与孤独的人不应该写情感,更不应该长期接触情感,所以我并不希望这样的你去过多接触情感。但反过来,对情感如此敏感的人不接触情感又是一种无端的浪费。
还是那句话,上帝很公平,有得有失。很多时候,我有点恨新浪的频道分类,因为它把我分到了情感,这就让我不得不去写情感文章,不得不纠缠到一些小说人物心理中。
很多朋友跟我说,你能不能写点温暖的故事。也许这就是潜意识里的寂寞与忧伤,所以笔下的故事一出来都带有难以抹杀掉的悲剧色彩。
其实我并不想这样,当每一篇悲剧色彩的人物在笔下经历一段故事后,自己也跟着他们一起伤感一起忧愁,如黄昏看落叶想到日暮乡关一般。
但同时又庆幸被分到情感,这可以强迫自己写情感文章,强迫自己多去理解人类无法回避的复杂心理与真实的内心思维。
本来看完你三篇文章,有很多话想说,很多文字想写,但写到这儿,却发现那些想说想写的话都渐渐散去,只剩下窗外慢慢多起来的声音,以及窗外微微见白的天空。
其实此文根本不是什么情书,更不是什么表白,只是乱七八糟的心情文字而已。但为了昨天下午群里的玩笑话,以及即将来到的情人节活动,标上“情书”两字,算是应景,千万勿怪。
朱衣点头
2009-2-11清晨
特别声明:
本文为原创,新浪首发,如需转载或刊用请联系本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