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也应有法可依
文:朱衣点头
对于此次大面积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内心非常赞成,也希望看到这种治理能长期延续下去。由于在新浪有自己的博客,并有自己的圈子,所以对于整治形式、内容与力度还是有所了解。在赞成整治低俗之风的基础上,也对整治的方式有点自己的看法,并希望与有关人士商榷。
暴风雨方式并不值得提倡
我觉得此次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如同暴风雨,来得猛烈、迅速,力度、强度之大也有点超乎想象。由于前期并没有过多的整治行为,更让此次整治显得尤为震撼。
但暴风雨也有缺点,那就是来得快去得快。所以我更希望是绵绵不断的细雨或中雨,这样更有利于整治的延续性以及空气彻底的净化。
再就是,暴风雨难免殃及池鱼,由于相关管理人员与实际操作人员神经绷的紧,势必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误,原本与低俗标准还有很大距离的帖子、博文就被无故删除。
长期有效的治理肯定不会出现以上让人失望的局面,而且长期治理也会让网友更熟悉低俗的标准,知道哪些该发哪些不该发,不至于像现在似的,像无头苍蝇,都不知道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感觉写什么都有可能被治理掉。
长期放纵,靠短短几天来治理本身就不现实,也不科学。这对于文化的传播、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希望未来对网络低俗之风治理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低俗标准应公平统一,应有法可依
作为身处其中的一位普通博主与普通圈主,我能感觉到这次“低俗”处理的彻底与干净。这看似是好事,但却透露出一些不好的信息。
第一、凡是标题跟低俗沾点边、文章中稍微有暴露的图片、内容稍微跟情色有关的都被清理,这并不符合文学与文化的健康发展。我想原本互联网整治的出发点并不想一棍子打死,只是想针对那些真正低俗的文章、图片还有视频。但现在完全是彻底清理,不看内容,不看文学性,不看艺术性,宁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如果是这样,那贾平凹的小说早就被清理的干干净净。所以说,目前整治低俗根本没有统一的标准,整治不整治完全在人身上,是以人的判断为法定的标准。
第二、根据我天天看报看杂志的习惯,此次治理仅仅只针对网络,这也就是说,整治并没有在公平的水平线上。同样的文章,同样的图片,你可以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但在网络上发表很可能就被删除。这在治理的群体与标准性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并没有让人信服的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第三、同样在网络,不同人群却享受不同待遇。普通网友、普通草根是受害最大的群体,他们基本上呈现出不知所措的局面。相关管理人员对文章说删就删,毫无理由可给。也就是说,管理人员说你低俗就低俗,你还找不到可以跟他辩论的论据。而名人的文章,即使已经很“低俗”(起码在草根群体看来早就该删除几百次)但还是无人敢删。这更证明“网络低俗”根本没有统一标准,即使有,也是模糊的概念,这个模糊度就是针对群体层次不同而在摇摆。
对于网络上真正低俗的文章、图片、视频等,我是坚决支持一清到底,但对于有文学性质的文章、图片、视频等,我觉得有必要重新认定,要把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名人、草根等联系在一起,放到一个平台上,建立统一的标准,要站在公平、公正、公开的角度进行整治与清理。这才能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特别声明:
本文为原创,新浪首发,如需转载或刊用请联系本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