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灣台北一位拾荒興學老人 王貫英》

(2015-05-23 21:25:48)
标签:

杂谈

激發每一分光與熱,留下生命的典範
○摘自《中時電子報‧社論》1998.12.17
拾荒興學老人王貫英去世了。他未曾留下什麼,除了數萬冊的書,破
敗而寂寞的、不成其為家的家,以及可預見的、繁華的紀念活動。然
而,一切已與他無關。當時代的巨輪往前走,這些外在的形式也終將
消逝。王貫英的生命最後留下的只是一種典範,來告訴後人,即使再
卑微渺小,生命也可以這樣活著,在每一時每一刻,活出一種力量。
一如他自己說的:「激發自己的每一分光與熱」。

《台灣台北一位拾荒興學老人 王貫英》

 王貫英只是山東鄉下的孩子,在大時代的流離中,他服過役,坐過牢
,一九五○年來台後還曾被送入遊民收容所,自此開始其拾荒生涯。
藉由每天拾荒所得,他節食縮衣,開始購書贈送給中學,設立獎學金
,甚至將贈書的範圍擴及到大學、國外學校機構。一九八四年,台灣
處於解嚴前夕的風雨中,他更贈送十萬美金給美國孔子基金會興建孔
廟,直到一九九○年,因跌傷,始結束拾荒生涯,但彷彿完成命定的
使命一般,他的贈書行動與窩居在地下室的貫英圖書館仍在持續著,
直到走入最後的終站。
《台灣台北一位拾荒興學老人 王貫英》  
放在消費社會的現代台灣,滿街的書報與消費雜誌,人們將很難理解
王貫英對文字與書籍的敬重來自何處。然而,在貧窮而落後的中國,
由於民間受教育的可能性很低,識字往往是知識取得與生命轉變的唯
一機會,因此讀書變得無比珍貴。而書,即是知識的來源。王貫英秉
持這樣的理念,將書作為轉變社會,改造人心的力量。它因而帶有一
種古老的文化意義,是中國傳統對知識的敬重與愛惜。這是他觀念中
的特殊之處。

在他的贈書與藏書中,也充分體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信念。包括了二
十五史、現代史、以及文化歷史著作,都是收藏的重點;而捐贈十萬
美金給美國孔子基金會,更是其文化理想的體現。我們實在很難想像
,自拾荒中一點一滴累積起來的少量所得,要如何到達十萬美金之譜
?然而,王貫英卻用自己的實踐,證明滴水穿石的力量,並且基於文
化理想,毫不猶豫的捐贈出去。這樣的行為來自拾荒老人,又將愧煞
多少不知文化為何物的暴發戶啊!這正是他所樹立的生命典範。

《台灣台北一位拾荒興學老人 王貫英》

 然而,在現代消費社會的台灣,他的行為與文化理想,早已與時代節
拍不合,而愈發寂寞了。剛剛開館的幾年,還有許多人來借書,但隨
著時代愈加世俗化、消費化,那些理論與史學的專著、文化理想的哲
書,已少有人問津,圖書館就常常只見王貫英自己落寞的身影,他開
始喟歎年輕一代讀書風氣的變化,更傷感於世道人心的變遷。他只能
將藏書更大量的贈與出去,以求有更多接近讀者的機會。這種堅定的
理想實踐,雖與世俗消費有一定的距離,但世間理想,本無必然成為
流行,它常常是理想主義者為貫徹生命所做的最後堅持。

王貫英的寂寞與信念,何嘗不是印證著生命本身的價值,應當超乎世
俗之上,而成就為理想主義者的典範!

事實上,王貫英的去世之所以令人有一種難言的懷念,即在於他所代
表的理想主義性格正在台灣消逝。經濟發達後的台灣,圖書本身已形
成消費的商品,它與以往追求知識與經典,尋找生命價值歸宿的目的
,已大相逕庭。大量的資訊被印刷而出,為消費而存在的圖書更成為
出版的主流。然而,大量複製的資訊、偽知識也相對成為現代社會的
另一種特性。當「書」不再是知識與價值的體現,而是消費行為時,
王貫英的堅持彷彿是一種提醒,他重新告訴我們,書仍應回歸為知識
的追尋、文化理想的實踐。

更值得我們懷念的毋寧是他的人格。以大陸山東鄉下成長的孩子,卻
在台灣社會付出一生;以一介拾荒者,卻成就數十萬冊書的捐贈,以
一個平民百姓,卻成就文化的堅持,終其一生,未改其志。在政治上
充滿各種爭權奪利的口水、經濟上充斥著五鬼搬運的金融弊案的此刻
,我們再看看王貫英,更加能體會這是多麼難能可貴的生命典範。它
彷彿在訴說著,即使是平凡的、卑微的生命,在社會的各個角落,只
要有夢,有實踐,它就是一種美,它就是一種典範。

是的,王貫英沒有留下什麼,除了書和生命的典範,但這樣就已足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