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前状态孕期抗凝方案
(2016-02-24 22:35:24)
标签:
复发性流产生殖免疫不孕不育健康 |
分类: 复发性流产 |
血栓前状态孕期抗凝方案
遗传性易栓症的抗凝治疗
静脉血栓史、遗传性易栓症的严重性和其他风险因子的影响决定抗凝方案(包括预防血栓抗凝治疗或非药物治疗)的选择。所有遗传性易栓症患者应经过个体风险评估以调整治疗方案。抗凝方案列于表7。患者如果无近期血管栓塞表现或相关病史推荐使用预防量,有近期血管栓塞表现或相关病史则提倡使用治疗量,详见表7。
表7 抗凝方案定义
|
抗凝方案 |
定义 |
||
|
产前抗凝 |
LMWH |
预防量 |
①依诺肝素40mg每日1次皮下注射 ②达肝素50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 ③亭扎肝素4500u每日1次皮下注射(剂量根据体重调整) |
|
中等量 |
①依诺肝素40mg每12小时皮下注射 ②达肝素5000u每12小时皮下注射 |
||
|
治疗量 |
LMWH每日1~2次[例如依诺肝素1mg/(kg.12h),达肝素200mg/(kg.d),达肝素 200mg(kg.12h),亭扎肝素175 mg/(kg.d)]目标:抗Xa水平达到治疗范围(每日两次方案0.6~1.0u/L,每日1次方案稍高) |
||
|
UFH |
小预防量 |
每12小时皮下注射5000u |
|
|
预防量 |
①每12小时皮下注射5000~10000u ②早孕期每12小时皮下注射5000~7500u 中孕期每12小时皮下注射7500~10000u 晚孕期每12小时皮下注射10000u,除非APTT升高 |
||
|
中等量 |
每12小时皮下注射,调整剂量至注射后6小时抗Xa水平达到0.1~0.3u/ml |
||
|
治疗量 |
每12小时皮下注射10000u以上,调整剂量使注射后6小时APTT达到治疗范围(1.5~2.5) |
||
|
产后抗凝 |
预防量LMWH/UFH 4~6周或维生素K拮抗剂4~6周,维持INR2.0~3.0,最初合用UFH或LMWH治疗直到INR≥2.0或超过2天 |
||
|
监测 |
对有可疑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症状的患者进行临床警惕或适当的客观检查 |
||
* INR:国际标准化比率(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
表8
|
临床情况 |
产前治疗 |
产后治疗 |
|
无VTE史的低危易栓症 |
无抗凝的监测或预防量LMWH/UFH |
无抗凝的监测,如果患者有其他风险因素(一级亲属有50岁前血栓发作病史、肥胖、持续制动等)给予预防量LMWH/UFH或者产后抗凝 |
|
有一次VTE发作史的低危易栓症*,未长期抗凝治疗 |
预防量或中间剂量LMWH/UFH或者无抗凝的监测 |
产后抗凝或中间剂量LMWH/ UFH |
|
无VTE史的高危易栓症 |
预防量LMWH/UFH |
产后抗凝 |
|
有一次VTE发作史的高危易栓症**,未长期抗凝治疗 |
预防量、中间剂量或治疗量的LMWH/ UFH |
产后抗凝或者中间剂量或治疗量的LMWH/UFH 6周(治疗水平应至少等同于产前治疗) |
|
非易栓症,有一次与暂时性风险因素(未再出现)相关的VTE发作史,排除妊娠或雌激素相关风险因素 |
无抗凝的监测 |
产后抗凝 |
|
非易栓症,有一次与妊娠或雌激素相关的暂时性风险因素有关的VTE发作史 |
预防量或中间剂量LMWH/UFH或者无抗凝的监测 |
产后抗凝或者中间剂量LMWH/ UFH |
|
非易栓症,有一次无风险因素的VTE发作史(特发性),未长期抗凝治疗 |
预防量LMWH/UFH或中间剂量的LMWH/UFH或无抗凝的监测 |
产后抗凝或中间剂量的LMWH/ UFH |
|
易栓症或有两次以上VTE发作的非易栓症,未长期抗凝治疗 |
预防量、中间剂量或治疗量的LMWH/ UFH |
产后抗凝或者治疗量的LMWH/ UFH 6周(治疗水平应至少等同于产前治疗) |
|
易栓症或有两次以上VTE发作的非易栓症,长期抗凝治疗 |
调整量的LMWH/ UFH |
长期抗凝治疗 |
注释:*:FⅤL突变杂合子、PT G20210A突变杂合子、PC或PS缺乏。
**:AT缺乏、PT G20210A和FⅤL突变的双重杂合子、FⅤL突变纯合子、
PT G20210A突变纯合子。
因静脉血栓栓塞接受延长抗凝治疗的妇女怀孕时,推荐以UFH或LMWH代替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令)。有学者认为相对于UFH的风险和利益比,LMWH更适于孕妇预防和治疗静脉栓塞。
摘自陈建明、苗竹林主编《复发性流产》271-274
2016-02-2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