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整合 提升素养 朱煜《单元整合》课赏析

标签:
育儿朱煜长龙蜿蜒盘旋过渡句 |
分类: 教研活动 |
多元整合
——朱煜《单元整合》课赏析
甘肃
很高兴今晚和大家相聚鲲鹏教师网络研修学院群。
朱煜老师的这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例,它的主题是“我国的世界遗产”。朱老师是围绕这一主题对《长城》《颐和园》两篇课文进行的单元整合课。
听过朱老师的课后,给我总的感悟是“多元整合,提升素养”。下面我就具体来谈一谈:
一、巧设铺垫
一开始,朱老师就用迷语开场,“世界上有哪两种人?”这样的开场,看似普通,实则高深。看似仅仅在调动学生的情趣,实则在为感悟两种个性鲜明的写景文章作铺垫。当学生在朱老师的引导下,能准确形象地说出,长城犹如充满阳刚之气的男人,而颐和园则如温柔、美丽的女人时,我们不得不为朱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艺所折服。
二、多元整合,阅读与习作共存
在写景的文章中,有许多总起句、总结句或过渡句,找出这些句子就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要内容。那么在写作的时候,为了让读者明白你的写作意图,是不是也可以用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呢?我认为,朱老师利用这两个文本,整合了总起句、总结句和过渡句在写景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既教会学生读懂文本的技能,同时又整合了学生写作方法的渗透。还有比喻句的指导,通过具体的句子的反复朗读,说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我们想表达的意思更生动、形象、具体。
三、对比教学,彰显教学艺术之高超魅力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2.不同用词的对比。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和手,一步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句话中不仅用了我们很熟悉的列数字方法,还有一些很奇怪的地方。我们常说写文章不要重复,可是这篇文章有很多词语是重复的。看到了吗?朱老师把第一句改得简单了一点:
从而让学生比较一下,“没有……没有……”和“没有”,“无数……无数……”和“无数”之间的区别。先把学生引入“山穷水复疑无路”的境界,在反复揣摩、思索后,最后终于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得出当词语重复的时候,就会起到强调的作用。
3.写作方法的对比。
作者写《长城》只有一个景点,顺着景点写下来就行,可是《颐和园》是好多景点组成的,怎样把一个景点一个景点串联起来呢?然后朱老师出示了文中的四个过渡句:
A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B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C登上万寿山……
D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很明显就可以看出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读过这些句子,我们就对作者游览的行踪非常清楚。它就是一棵树的主干,刚才我们读到的见闻和联想就是它的枝叶,这样一棵大树才会长得茂盛,这样一篇文章才会好看。这样无形中又对学生进行了写景文章顺序的习作方法的指导。
以上是我对朱老师这节课粗浅的认识,有不足的地方请批评指出,也希望能得到朱老师的指导。
谢谢大家!
http://s2/mw690/001GQ0gYgy6TWl6sYYV91&690
http://s2/mw690/001GQ0gYgy6TWl6xqhP71&690
http://s16/mw690/001GQ0gYgy6TWl6fgsf5f&690
http://s3/mw690/001GQ0gYgy6TWmaznVw12&690
http://s2/mw690/001GQ0gYgy6TWneuYnfa1&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