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沈建范
沈建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005
  • 关注人气:31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5.6.3.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第二曲线”

(2015-06-03 09:49:12)
标签:

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曲线理论

摘录

学习感悟

2015.6.3.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第二曲线”

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发展周期一般经过“起始期、成长期、成就初期、成就高峰期、停滞期、下滑期、衰败期”。也就是新入职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起始期,随着实践经验的增加,教师掌握的教育教学技巧增多,教育教学效果也显著上升,专业发展由起始期到了成长期,并由成长期过渡到了成就初期。随后教学竞赛奖、科研成果奖等荣誉纷至沓来,此时教师处于专业发展的成就高峰期。这个时候,不少教师已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经验,不愿意改变自己,专业发展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教师成就的高峰期也就成了专业发展的“高原期”。这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有的教师因此开始走下坡路。如果教师能走出“高原期”,进入“提升期”,教育教学水平就会得到进一步提高,产生自己的教育思想,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成为有影响的名师。

或许可以这样说,教师专业发展周期是一条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这条“抛物线”以“成就高峰期”为顶点,呈现左升右降的态势,可以称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曲线”。第一曲线代表着传统的、现实的发展状态,是教师在熟悉的环境中开展工作所经历的生命周期。教师如果愿意并能进行新的突破,那么其专业发展将步入“第二曲线”时期。在第一条曲线下降时,及时找出第二条成长曲线,突破自我,关系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提升,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曲线”代表着教师个人未来的发展状态,是教师个人面对未来的新技术、新的服务对象、新的专业发展所进行的一场彻底的变革,并由此展开的一次全新的生命周期。教师要获得专业生命的不断发展,就不能只有一次生命辉煌的曲线,而必须在“高原期”或其前后选择或规划进行第二场爬坡运动,描绘出专业生命的“第二曲线”。“第二曲线”的要点是要领会变化,进行自我突破。从教师专业发展上来看,可以理解为:在职业生涯获得成功或者陷入困境的时候,教师个体为了寻求突破,实现一种新的职业发展目标而实施的一种面向未来的个人发展策略。教师专业发展“第二曲线”理论,实际上是一种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它是教师对自身发展方向的选择,可能是一个新的发展目标,也可能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曲线”具有四个特征:

第一,内生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曲线”属于教师自发的专业行动,自主追寻第二次发展,由教师自愿参与并自主行动,体现了教师的内在需要。教师会始终保持开放而接纳的态度,不断充实知识库存,使之得到更新;会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经常思考新问题,探索新路子,对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启发,进行分析,留心积累;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

完善,真正做到在经验中学习,在行动中研究,在反思中成长。

第二,重生性。

也就是教师对自己的第二次超越。虽然在“第一曲线”的成就高峰期有令他人羡慕、自己满意的成就,但不应止步不前,而应该通过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层次,使自己更能顺应时代发展。

第三,建构性。

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二曲线”,既是教师专业周期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师自身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对未来发展选择的结果。教师要实现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的跨越,在专业发展上就是一次重构,要对自身已有经验进行解构,找出自身专业情操、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剖析自身问题存在的原因,重新建构自己专业发展的内容与路线图。

第四,理智性。

教师在专业发展的“第一曲线”时,实践经验的“原始积累”更多是技术层面的感性认知。在“第二曲线”发展周期,教师更多是对原有教学内容的创造性演绎,或是对旧有教学方法的改良、重组,甚至是在教育教学、教育研究、教育教学管理等领域提出新思维、新思路、新方法,并对其进行理性思考,实现实践经验的理性飞跃。(资料来源:《教育导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