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15.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2015-03-15 09:04:19)
标签:
教育为每一位学生而设计北京十一校摘录学习思考 |
2015.3.15.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
北京十一学校的特色,教育界已广为流传。关于2015年主题“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年会,引发了许多思考。针对年会主题,老师们感到最纠结是如何关注到“每一位”。这次研讨一定程度上解开了老师们的这个心结。关于“每一位”:首要策略是暴露,借助一定的介质或载体,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特点、个性,当然也包括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自己的经验或现代信息技术,抓准学生的核心差异,实现“个”与“类”的互动转化;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教师建议下自由选择,最终实现学习的“精准指向”。
关于“设计”,核心是问题解决,策略是对学生赋予期望,感知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动机。教师与学生需要实现“他任务”与“自适应”的交互、融合。也就是说,一方面老师要能够给出个性化教学指导,布置个性化作业,另一方面学生要能够自己去拿来,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创造。教师是“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学生是“为自己的终身发展而负责”,两者缺一不可。
《上海教育》副总编沈祖芸分析认为,长期以来,教育教学都是“以教为中心”,后来慢慢过渡到“教与学”,再走到“学与教”。但是,未来的方向应该是“以学为中心”,走向“师生同为终身学习者”。面对这样的目标,面对这样的转型,沈祖芸给出三个路标,即:重新定义课堂、重新定义教师和重新定义教学。
一、重新定义课堂。
从基于知识的课堂走向基于关系的课堂。借助师生、同伴、技术、资源等介质,师生共同创造“专属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重新定义教师。
不仅掌握教学技能,更要拥有学生知识。老师一般都有“主观判断的学生经验”,但仅此还不够,必须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具备“分析提取的学生知识”。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回归真实本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三、重新定义教学。
按照常规理解,教学发生在课堂内,一节课时间固定,这是有局限的教学时段。今后,教学将实现“无边界的流程再造”。从空间上来说,会模糊课堂内外;从时间上来说,会因选择而延展。最终的目标是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主要特征体现为移动、链接、创造。(资料来源:《教育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