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4.5.23. 建立教研共同体的思考

(2014-05-23 07:13:24)
标签:

教研共同体

学习感悟

校园

2014.5.23. 建立教研共同体的思考

传统的事务性教研组教研模式,在新课改中越来越显得不合时宜,成为制约学校教研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如何走出这种教研困局,组建教研共同体不失为一个良策,从教研组向教研共同体转型,应该成为学校教研的一种改革和突破,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新的实践路径。

一、打破传统教研格局,给学校教研注入活力

教研共同体是在一些有自觉研究意识、热爱教学研究的名师、骨干教师、教研员、学校领导牵头下组成的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教学研究组织。由教师自愿组合,自主安排教研内容,在一定的时间、地点进行专业性的教学研究。在组织形式上可以是强强联手、强弱结对,通过就近组合、区间组合等方式,发扬学校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形成学校教研特色。这样既解决了学校教研的“短板”,又给学校教研注入了活力,促进校本教研走向内涵发展和区域合作之路,也有利于解决区域资源共享和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区域教研特色。

在活动内容上,除了说课、听课、评课等常规教研外,还可以开展谈心得、制作多媒体课件、讨论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发布个人教学观点,活动内容广、途径多。突破了以往教研的浅层次,让教研向解决教学实际问题靠拢,消除了很多老师认为“教研是专家的事”的误解,打破了教研的神秘性,降低了教研难度,激发了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表达的欲望,增进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意识。

二、转变教师研究意识,推动了学校教研发展

教研共同体打破以往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教研时,老师之间拒绝合作或虚假合作的现象以及教研范围狭窄、缺乏专业引领、外出学习交流不足、随意性大、专业水平低等现状,激活了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也激发了教师研究的主人翁意识,转变了教师教研的意识,给教师研究注入了活力。让教师看到教研对解决自己教学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性,能够切实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从而自主参与,乐于研究,实现被动参与为自觉开展研究。

教研共同体目前主要有3种组织形式:校级教研共同体、校际教研共同体与区级教研共同体,甚至是区际教研共同体。现在的“五校教研工坊”、“八校教研工坊”,以及像继光初级与徐汇区的市二中学、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建立的区际教研共同体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建立了一套有效的教研机制,能够结合教学实践开展观课评课、理论学习、合作备课、课例研讨、专题讲座等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激发教师研究的兴趣,促进了教师专业性研究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研的跨越式发展。

三、拓宽教研路径,给教师交流搭建舞台

以往的教研活动只是在学校范围内开展活动,要么走过场、流于形式,既没有教研氛围,也让教师尝不到教研的“味道”;要么兴师动众,搞得隆重,布置很多任务,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一种心理负担。

如此教研难以让教师看到前景,很难进行跨学校、以及跨区域的跨越式教研,因而教师缺乏教研兴趣。教研共同体在教研活动形式上可以打破传统模式,建立“学科网站”,开展网上论坛、QQ群在线研讨等教研方式,为广大教师指点迷津,搭建了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不受时间和间限制的教研方式,拓宽了路径,大大提高了教研活动的参与度,让教师轻松教研,实现了教研活动网上直播、互动,扩大了教研活动的影响面。

这种建立在自觉发展、专业研究、合作共赢基础上的教研共同体,是探索实施课程改革的一项教研新途径,让学校教研走出孤立封闭,走向合作开放。通过共同体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成学校教研面目的改变,提升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整合区域性优势教育资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