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1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2012-11-13 09:41:56)
标签:
变与不变校园 |
2012.11.13.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变”与“不变”
资料来源:《中国教师报》
高效课堂的追求是“让学生有尊严地行走于课堂之上”。那么,作为核心学科的语文课,需要改变什么?需要坚守什么?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皇城一中 葛小丽老师通过其《孤独之旅》一课为例来阐述了我们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变”与“不变”,值得我们学习。
葛老师提出:“变”的是教师的行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变”的是学科的气质和思想;“变”的是结构和形式,“不变”的是内容和中心;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黄金分割点,构建出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体,这才是高效课堂中语文教学的最佳境界。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变”
葛小丽老师认为“变”主要体现于教学视角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有三变:
【变“教”为“学”】
放弃教的权威,相信学的潜力。这种变化,对导学案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葛老师对《孤独之旅》一课的导学案设计做了两点重大改变。
1. 内容开放
不再是知识点的罗列或是习题的堆集,而是通过大问题、大构造、大境界,让学生积累喜欢的语言,构建文章结构图,针对文章谈发现、求质疑,完成作品的整体鉴赏,这样更易于帮助学生调动潜能、活跃思想;
2. 关注方法
在自主学习的各个环节,导学案更多关注了学习方法、思维角度、活动方式的设计和引领,教授方法、培养能力、训练思维成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变“听”为“展”】
展示是高效课堂中调动潜能、反馈学情的有效形式。充分的自主学习、丰富的交流研讨都为展示打好了基础。
在《孤独之旅》这节课,葛老师在展示的形式上做了一些创新:展示方式分为板演展示、讲解展示、语言展示、张贴展示;组织形式为学生自由分工、自选内容、人人展示,且自愿组合、互相观摩;内容深度上有预习内容的评价性展示,也有学习难点的挑战性展示。展示的时候,可以明显感受到学生被点燃的激情,很多学生课间都在讨论和准备。
【变“讲”为“点”】
教师的角色意识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甚至应该由“平等中的首席”转变为“教室中的隐身”。只需在学生不懂处、观点分歧处、核心知识处做恰当的点拨即可。
葛老师在《孤独之旅》一课中,其只在“孤独与不孤独”的辩论时进行了资料补充,在创编小诗时进行了“诗性小说”的讲解,其余的时间全部交还给学生,由学生尽情展示和发挥。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不变”
既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那么三个“变”,那么,“不变”的是什么呢?葛老师认为“不变”的应该是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底蕴。
听说读写不可变,琅琅书声不能变,咬文嚼字不该变。
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关注“教学环节中作品语言的积累品析”、“文章结构示意图的构建”、“小诗仿写”、“文学鉴赏”、“重点细节的讨论和朗读”等等都应该围绕语文的核心价值设计,保留纯粹的语文气质和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