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7.继光初级中学“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坊专家莅临指导
(2012-11-07 06:10:39)
标签:
青铜器探究实践坊校园 |
2012.11.7.继光初级中学“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坊专家莅临指导
时间:2012年11月6日下午1:30
地点:上海市继光初级中学2号楼208会议室
专家:上海市历史学科教研员於以传老师、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徐老师
出席:陆蓓(校长)、沈建范(教导主任)、梁翠霞(青铜器任课教师)
内容:
一、陆蓓校长、沈建范陪同专家参观由教育局投资建设的“指南针实践基地楼”(原来“五四”楼的二楼),陆校长介绍了真个楼建设情况。
三、沈建范介绍学校开展情况:
(1)“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的“课程化”和“常态化”。
主要分两步走,即:在六年级进入课表,每周一课时,进行“普及化”实践;在七年级、八年级进行“拓展和探究型”的提高,每周2课时计1小时(周五下午1:50--2:50)。
(2)学校从“文化”入手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主要内容如下:“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坊
我们学校“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坊是探索“课程、课题、特色相结合”的课程开发创新模式实践。这也是全国“指南针”项目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指南针”项目是一项全国性的文化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文化遗产,科学揭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凡的生命力、创造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不断发扬光大,使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得到复兴与振兴。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指南针计划”意义重大,要求相关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组织好“指南针计划”专项,并提出具体实施计划和措施,加以落实。
08年年末,虹口区教育局、上海民博会组委会、上海健生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就指南针计划在虹口落地一事达成共识。
我们继光初级中学就是这一项目试点学校之一,目前虹口区已经有15所中小学参加了该试点项目,项目分五大类:
第一大类是中国古代造纸印刷项目。包括纸浆造纸、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版画制作、古籍装帧等模块;
第二大类是中国古代染织项目。包括缫茧取丝、纺机织布、丝绸扎染、手工刺绣、丝绸彩绘等模块;
第三类是中国古代陶瓷项目。包括青花彩绘、瓷土捏塑、陶瓷拉坯、釉上彩绘等模块;
第四类是中国古代青铜项目。包括青铜纹饰、陶范铸造等模块;
第五类是中国古代建筑项目。包括拱形桥、古船舶、古家具、古建筑等模块。
我们继光初级中学“青铜器探究实践坊”主要对第四类“中国古代青铜项目”进行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创新课程目标的定位、课程设置和实施、课程特色的选择、教学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课程内容丰富全面、目的明确、寓教于乐,具有充分吸引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的特质,对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和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青铜器探究实践坊创办理念】
继光初级中学前身麦伦书院就十分重视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爱国民主人士沈体兰任校长,提出了“科学、民主、进步”的办学指导思想并付诸办学实践,培养新型学生,对学校形成先进文化和革命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后历任校长的办学,都深受这种学校精神的影响,努力创造办学佳绩,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素养和爱国民主精神,已经成为学校延绵几十年的办学特色。
“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坊正是这种办学理念延续的一个方面。
我们将通过各种先进的多媒体设备,通过声与光,展现青铜器的技术的魅力和中国古代的工艺艺术,让我们的学生深刻感受中国的文明的同时,加强我们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青铜器探究实践坊建设】
继光初级中学“青铜器探究实践坊”是遵循国家“指南针”计划要求,在区教育局组织和指导下创建的。区教育局投入也非常之大,在教育局的指导下我们学校将“五四楼”改建成”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坊。
“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坊一共有220多平方米,全部位于“五四楼”的二楼整个层面。整个楼露面的安排如下:
第一间:科学长廊;第二间:青铜器体验与制作室;第三间:
对于多媒体系统我们所要体现的要求如下:
1、布局协调;功能多元化。
2、内容跟新灵活;便于主题衍生。
3、互动性强;教、学、乐、动相互融合。
设备清单:
设备名称 |
功能描述 |
设计理念 |
语音长卷 |
参观者进入走廊能浏览墙壁图文,并辅有背景音乐和语音介绍。 |
整体上介绍青铜器探究实践坊的主题、特色等等。 |
3600幻影成像 |
参观者可以从4个面360度观赏旋转悬浮在玻璃斗中的立体成像。 |
可以全方位了解具有代表性的青铜器。 |
空间折扇 |
通过投影校正等方式把扇面内容显示在墙面上的实物扇子上面,我们的手在前面划一下扇面内容就换成另外一幅了。 |
可以展现各种古典风格的关于青铜器相关的图文介绍。 |
纹饰演绎 |
触摸投影到书案上的按钮,会改变花纹并配有图文介绍。 |
用互动的方式来了解青铜器文化。 |
互动屏风 |
类似屏风画,可以用互动方式触摸翻阅,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用。 |
可以查阅青铜器铸造等相关知识。 |
除此之外,我们还配备:高温熔蜡设备、带手柄的不锈钢锅、各类铸型模具、工业蜡、陶范、模具硅橡胶、石膏粉、小型青铜器、辅助材料(滑石粉或肥皂液、油、塑性刀、泥盆或小桶、手套、塑料薄膜、油漆等)、青铜器仿品、图例、各类印模、有关中国青铜器影像资料、多媒体设备等。
【青铜器探究实践坊相关课程建设】
“指南针计划”是我们虹口区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实践课题。我校是青铜器探究与实践实验基地,我们将切实贯彻并认真开展实践活动,并把此项工作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以及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一个抓手,为给学生营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与体验空间,我们将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上开展我们的青铜器探究与实践。
首先,我们将“青铜器探究与实践”排入新中预课表,每个班级每周2节课;
其次,我们在初一和初二年级开展“青铜器探究与实践”拓展课,时间为每周五下午1:50—2:50共一个小时;
另外,我们在中预、初一和初二年级开展“青铜器探究与实践”探究课,通过探究的形式和课题或项目的形式进行深入学习与体验。
在“青铜器探究与实践”上,我们通过1年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们自行开发了校本课程《青铜器系列校本课程》,并在本学期正式投入使用。
【青铜器探究实践坊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指南针”项目既是一项全国性的文化教育活动,又是我们虹口区开展素质教育的一项重点实践课题。所以从国家到地方都非常重视“指南针计划”的师资培训。
我们学校派出梁翠霞老师分别从网络、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不同途径进行培训。通过学习、培训,梁老师坦言为她的教学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教学的完整性。另外,在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指导下,我们已经开发出了《青铜器系列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并投入使用。
我们学校成立了“青铜器探究与实践”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序 |
姓 |
性别 |
职务 |
专长 |
职称 |
研究分工 |
1 |
陆 |
女 |
校长 |
教育管理 |
中学高级 |
组长:总负责 |
2 |
王 |
女 |
书记 |
教育管理 |
中学高级 |
副组长:监督 |
3 |
沈建范 |
男 |
教导主任 |
理论与实践 |
中学高级 |
成员:协调与管理 |
4 |
吕新胜 |
男 |
总务主任 |
设备建设 |
中学一级 |
成员:设备建设 |
5 |
梁翠霞 |
女 |
教师 |
理论与实践 |
中学一级 |
成员:课任老师 |
6 |
唐佳琰 |
女 |
教师 |
理论与实践 |
中学二级 |
成员:课任老师 |
【青铜器探究实践坊成效与特色】
目前看来,“青铜器探究与实践”深受学生的喜欢和家长的支持。学生通过体验、实践与探究能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文化遗产,更能感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非凡的生命力、创造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创造了条件、创设了情景。
通过前期的预设与现在的归纳,我们觉得我们继光初级中学“青铜器探究实践坊”具有五大功能和四大特色。
1、五大功能
(1)丰富课程资源、落实新的课程标准
(2)创设体验环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3)提供丰富资源、激励学习兴趣热情
(4)探究生活资源、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5)开发利用资源、丰富课内课外活动
2、四大特色
(1)利用生活资源的丰富性、使实践具有科学性、真实性;
(2)体现生活资源的独特性、使实践具有简易性、直观性;
(3)挖掘生活资源的附加性、使实践具有创造性、趣味性;
(4)利用生活资源的亲切性、促进学生的探索性、参与性。
四、任课教师梁翠霞发言:
1、“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教案;
2、“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校本课程;
3、“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音像资料。
五、专家指点:
上海市历史学科教研员於以传老师主要从“创新”和“实验室”两个方面阐述了“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建议,给我们学校“指南针”计划--青铜器探究实践在规划和实践上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1、关于“创新”
一方面,历史本身就是“创新”的;
从工艺的角度来说,也具有“创新”的意义;
从青铜器的纹饰上来说,其寄托了信仰等内容,所以这也是一种创新,因为“变化”背后隐含着“创新”的内涵;
只有青铜器的时代才被称为“青铜文化”,在“文化”的背后折射出各式各样的文化。
另一方面指的是对于历史认识上的创新(尤其是史学思想、方法等)
比如:通过收集证据来辨别不同文化,这也是一种创新;还有,对于史料的效度与信度方面的探究也决定了这门课程教学时创新的。
2、对于“实验室”
对于实验室一词,似乎本身就与理科有关。但实际上文科也能有实验室,其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辅导为辅。在这里不需要教师的灌输,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在实验室里的“欣赏青铜器”、“认识青铜器”、“仿制青铜器”和“传播青铜器文化”四个方面。
(1)欣赏青铜器--通过“录像”、“博物馆”、“仿制品”引导学生去欣赏青铜器,并能激发学生对青铜器的趣味。
(2)认识青铜器--通过前一阶段“欣赏”之后,教师有目的地设计与青铜器有关的“问题”,学生借助于历史知识、借助于其他材料和实物材料或借助文献材料来解决问题,如“青铜器时代手工业的规模”、“青铜器时代的社会生活”及其那个时代的“信仰”等等。
(3)仿制青铜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学生开始进行仿制(借助于陶泥等设备)。
(4)传播轻体文化--通过“欣赏”、“认识”和“仿制”后,指导学生去探究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讲出青铜器背后的东西。
3、对于成果
(1)
(2)“青铜器探究与实践书签”。将学生对于青铜器文化的认识写下来兵制作成书签进行传播。
(3)以刻印章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在“欣赏”、“认识”、“仿制”和“传播”方面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