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12.1.9.《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学习1

(2012-01-09 16:02:02)
标签:

校园

2012.1.9.《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学习1

马上要放假了,虽然这两天很忙,但是我想在这个寒假里好好地看些书籍。正好我们探究拓展教研组长吴晔老师给我带来了她的“宝贝”,名曰《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

《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全篇以问题为线索,从导入、行动到解答引领教师一步步实现问题化学习。 

在“导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没有这样的职业困惑:作为青年教师,为什么我投入了很多的精力却没法让我的课堂产生我所期待的结果呢?作为一名成熟教师,面对你是怎么理解你所任教的这门学科的?这样最基本的问题时,为什么并没有比较自信的回答呢?……

我首先想搞清楚的是“什么是问题化学习”?

所谓问题化学习,是指以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教学问题集)来贯穿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认知能力与高级思维技能的发展,实现其对课程内容持久深入理解的教学模式。

其次,我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进行问题化设计?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与各种形式的问题有关。

什么是问题呢?问题可以泛指任何需要给出解释的疑问、需要提供解决办法的困难、与期望状态有差距的境况等。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创新背景下,问题意识是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总是在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否解决所面对真实问题的能力则是学习者素质能力的具体体现。

1.教学中问题缺失之困窘

现行大多数教育过程在问题的关注和实践上有着许多欠缺之处,重大弊端之一就在于,片面过分重视知识教学,而忽视了思维教学和能力培养,尤其是忽视了那些极其重要的面向真实问题的高级思维技能发展,把获得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把灌输知识作为主要方法。

2.用有效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通过引起问题意识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学习者将呆滞的知识转化为活性的知识,并能更为有效地培养学习者思维技能的全面发展,乃至产生创新。首先,知识与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世界经合组织(OECD)于1996年就按所对应的问题类型把知识分为四类:(1)知何(Know-what),即知道是什么的事实型知识;(2)知因(Know-why),即 知道为什么的原理型知识;(3)知然(Know-how),即知道怎么做的流程型知识;(4)知人(Know-who),即 知道谁知道’”的人力资源型知识。其次,思维与问题也密不可分。思维起始于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通过问题的媒介作用,能够大大促进知识与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学习者将发现自己所简单接受的知识,与能够运用发挥实效的知识之间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感会进一步促进和刺激他们对已学的知识概念进行重构和反思,从而加强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领会,使呆滞的惰性知识转化为内化的活性知识,并进一步理解新知,促进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问题成为选择知识、检验思维、发展能力的依据和途径。

再次,我想知道我们应该如何设计问题?

如何设计问题?如何让问题成为引领教师教学的一个有力工具,有许多学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索。

 “五何问题设计法”

五何问题设计法是由我国教育技术学者在Bernice McCarthy4MAT模式上拓展演化而来的。4AMT中采用四何问题分类法:是何、为何、如何、若何,我国学者将由何概念引入到原有的四何问题归类之中,形成了五何问题分类法。

1)由何:通常指以From…引导的问题。由何问题的重要作用表现为,它可以作为情境(Context)的依附对象,强调与事物对象相关的各种情境要素的追溯与呈现。因此,在问题设计中,通常是把由何与其它四何问题进行融合设计,展示出相应的问题情境。

2)是何:通常指以WhatWhoWhenWhere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事实性内容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涉及到事实性知识的回忆与再现,或者是通过说明、解说、转述来阐明某种事实性的意义,它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事实性的知识。

3)为何:通常指以Why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这类问题侧重于探寻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原理和逻辑关系,以便对事件、行为、观点、结果等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理。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原理性的知识。

4)如何:通常指以How为引导,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侧重于关注各类过程与活动中事关技能、流程性的知识解答,通常蕴含于人们的技能与实践流程之中。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策略性的知识。

5)若何:通常是以what…if…为引导的,指向一些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这类问题侧重于要求学习者推断或思考如果原有问题或事件的各种要素和属性发生了相应变化时,会产生什么样的新问题和新结果。若何类问题复杂多变,易于产生思维迁移,通过解决若何问题,易于使学习者获得创造性的知识。

若何问题包括两类典型:(a)角色迁移:人物角色的换位迁移,其典型的映射是元认知相关的问题。(b)情境迁移:事件的情境发生了变化。

……

未完待续(To be continued

 

附录:

1、作者简介

王天蓉,女,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徐谊,男,上海市宝钢第三中学,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冯吉,女,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唐秋明,女,上海市吴淞中学,科研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

张治,男,上海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中学特级教师。 

2、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准备

一、导言

二、序曲

第二部分 行动

第一步 认识问题化学习

情境活动1 研修沙龙——感知问题化学习

情境活动2 专题讲座——认识学习中的问题系统

情境活动3 伙伴互动——问题化学习与新课程

第二步 把目标转化为问题

情境活动1 研讨沙龙——目标问题化

情境活动2 集体备课——系统的目标设计与系统的问题设计

情境活动3 专家讲座——应用目标分类学原理定义问题属性

第三步 问题化学习的过程设计

情境活动1 专题研讨——“三位一体产生学习问题

情境活动2 伙伴互动——初步构建问题系统

情境活动3 说课大赛——基于问题系统优化的学习过程设计

第四步 观察课堂——进入问题化学习的课堂

情境活动1 进入课堂——认识教学组织的几种类型

情境活动2 真实课堂中的可能问题——现象与对策

第五步 学会评价问题化学习

情境活动1 观察课堂——记录课堂

情境活动2 评课活动——诊断课堂

情境活动3 撰写课例——反思课堂

第六步 问题化学习的技术优化工具

情境活动1 应用培训——思维导图的应用

情境活动2 应用培训——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

第三部分 总结

情境活动问题化学习教学研讨会

3、背景介绍:

2002年,祝智庭教授正在通过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研究课题,在全国十一个省市百余所学校开展问题化教学试验。他邀请我们参加该课题,利用我们具有一线教研实践的优势,在中小学开展问题化教学实验。在问题化教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进行了先期的探索性实践。之后在祝教授的指导下,申报了基于网络的问题化学习,于2003年被立项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青年基金课题(课题批准号:CCA030047)。本《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手册就是在历时七年课题研究的成果基础上,从学校行动和教师行动两个角度切入,结合实践案例以更为平实的、能够为基层学校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普遍理解的语言,阐述问题化学习的理论理念、问题化学习的操作以及如何基于问题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开展校本研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