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畔古城新城口(《蚌埠日报.小南山》2018年10月8日)

http://s7/mw690/001GP8lpzy7of8zaWaO26&690
新城口,坐落在涂山西南28公里的淮河东岸,为南北朝时梁武帝大通元年(527年),刺史刘公茂始建,曾为南朝梁的马头郡治所,距今近1500年。为区别涂山南麓的古邑马头城,故志书称该处为新城,又名“新城口”。
新城口东依大峰山,西傍千里长淮,南控淮河支流洛水(今名窑河),北交淮东渡口黄疃窑。屏障寿春(今寿县)、濠州(今临淮关),地形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北纷争,这里为著名古战场。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派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率军5万在这里设立城垒,扼空洛涧和淮河水上通道,阻断东晋军队增援寿春的水上通道。东晋谢玄派北府兵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千奔袭洛涧。秦将梁成率部军在洛涧边列阵迎战。刘牢之分兵迂回到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亲率精兵强渡洛水,猛攻秦军。秦军惊慌失措,土崩瓦解。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前秦官兵争先恐后渡淮逃命,水淹马踏,1.5万余人丧生这里。洛涧大捷,极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为在淮南寿春取得淝水之战大捷,奠定了基础。
http://s8/mw690/001GP8lpzy7of8WtM4n47&690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齐、梁、陈,与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在淮河两岸的展开了长期的拉锯战。新城为水陆交通咽喉,进可攻退可守,为沿淮著名军事要塞。南梁曾在此设郡县,屯驻重兵抗击北魏的对淮河流域的进攻。北朝的北齐曾攻占新城,将其改为马头县。隋文帝杨坚建立的隋朝一统山河,于开皇初年废新城的郡县,新城地名从此改称新城口。
http://s10/mw690/001GP8lpzy7of8Ijmcx49&690清世祖顺治元年以来,寿春营怀远千总在新城口设置汛营,驻扎火枪兵和哨船,缉拿匪盗,维持地方治安,确保淮河水道畅通。抗日战争期间,蚌埠、怀远相继沦陷,侵华日军在新城口峰山修建据点炮楼,残酷杀害抗日军民和红枪会员。1938年农历正月十九,附近黄柏郢(古名黄伯营)惨案发生,307名村民被日军杀害,接下来日军夜袭新城口,新城口百余人被日军集体屠杀,尸体抛进村南百人坑。
http://s4/mw690/001GP8lpzy7of90uiav83&690新中国诞生后,新城口曾设新城公社、新城乡。今新城口为高新区天河园区托管的新城行政村。新城村景观有峰山叠翠、新城瀑布、淮河风帆、窑河渔歌、龙窝流水等。这里秀山丽水,诗画田园。从北朝南有大小磨山、赤耙山、木犁山、光头山、猪尾巴山、蚂蚁山、徐山、大白山、刺山、琵琶山、峰山、安山、戴山等山峰。山中有两处瀑布,俗称山漏子,又名水帘洞。一处瀑布高5米、宽1.5米,另一处高5米、宽2米。两处瀑布从山腰飞流直下,吼声如雷,宏伟壮观。可惜被当地开山采石者毁坏。人文遗迹有南北朝时期新城、大王庙、马家庙、日军炮楼、百人坑、民国蚌信公路窑河桥等遗址和名人常自懋墓。
http://s6/mw690/001GP8lpzy7of8SFu7j15&690http://s12/mw690/001GP8lpzy7of8TL1nZ8b&690
南北朝时期新城遗址坐落新城口村西北500余米的淮河岸边,该遗址长宽约里许,地面明显比周边高亢。黄河从河南屡屡决口,夺淮入海,泥沙在此沉淀淤积,新城城垣毁于淮河洪水,城墙基石沉入地下,农民在此耕耘播种,发掘的青色城砖即为佐证。新城口冇(mao)家洼山有常自懋将军墓。常自懋为淮河西岸怀远县常坟人,家财万贯,富甲一方。相传,清初,沿淮旱涝交替,农田绝收,连年灾荒,邑人乏食,饿殍遍野。常自懋仗义疏财,将自家钱粮大部拿出施粥、平粜,救活无数灾民。常自懋家教有方,长子常恕、次子常忠自幼习武,中武举会元。郡县长吏有感于常家美德,报请朝廷恩准,诰封常自懋为荣禄大夫、明远大将军,卒后谥恭俭。该墓今为文物保护单位。
http://s16/mw690/001GP8lpzy7of9eINKD2f&690新城口为新城村委会驻地。该村辖新城口、冇(mao)家洼、桃园、枣林等自然庄。村民姓氏主要由刘、马、方、鄢等构成。除新城口村外,其余自然村皆为20世纪50至60年代人民公社时期形成的新村。清末民初,新城口村常巷子曾起过集市。集市长约100米,宽约5米,逢双背集,即十天逢四集。集市两旁有酒坊、油坊、染坊、铁匠铺、木匠铺、油盐杂货店、饭店等店铺。集市还有鱼行、猪羊行、柴草行、牲口行等。逢集日,人流量15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