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艺术,不爱买艺术品
(2009-02-11 05:25:03)
标签:
艺术品当代艺术收藏杂谈 |
分类: 想入非非 |
估计有很多人在说我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买不起艺术品才会说不爱买艺术品。也许吧,艺术品就是满足社会一小部分阶层人的需求的商品,而我可能也不是属于那个阶层的人。其实按照朋友的说法,我少买两只包包,少买两双鞋子,就可以买一件艺术品了。但是我就是有拥有HERMES的KELLY,JIMMY CHOO的高跟鞋或是一块百达翡丽的欲望,但是对于看了感动的艺术品却从来没有过想拥有的欲望。估计我又成了一个伪艺术爱好者。
但我就喜欢,茶余饭后和人无痛无痒般地聊聊艺术。总觉得艺术就是个闲来无事时拿来谈谈得东西,如果让我把艺术变为每天生活的主线,估计我的精神会崩溃,还不如当个大厨,把美食当作每天生活的必需。(本来美食也是每一个人的必需)
估计在国内艺术品变为时髦的商品也是近几年的事。有朋友笑言,十年前艺术圈内很少感到美女,而今天艺术家身旁总有美女成群(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妻妾成群)。 没有办法啊,社会越进步,经济越发达,各个产业的投资利润空间也就有限了,房地产业,高科技行业的泡沫一个个被吹破后,也许就只剩下艺术品产业还大有想象伸展空间。前两年有次和某艺术网站主编网上鼓吹我的理论:买艺术品犹如买股票。每个艺术家都回准备一个编辑精美的简历:毕业于哪里,举办过什么展览,出过什么画册,那一个博物馆,基金会收藏过或是被那一个著名收藏家购买过。这不就相当于一个公司的财务报表么。然后你还得看看评论家给他写的文章,就象是每晚要看看政策消息面,预计明天股价会涨多少。
记得我那拥有中国艺术史学博士头衔的法国弟弟跟我说过:中国古代的文人总是把自己满意的画作赠给友人 或是知己。想想也是,艺术是我们在满足了吃穿等生理需求后希望满足的一种精神上的需求。艺术品被标以价格出售,也就变成了一个商品。
当然我也理解艺术家需要钱去生活,所以忽然觉得以前那样的体制也好啊,作家有作协给发工资,画家有画院,文联发放工资。似乎那个时候的文人,艺术家都不知道钱长成什么样。有时总在猜想,那些还不富裕的艺术家看到收藏他们的作品的富豪们的生活方式会正么想,也难怪一夜成名,暴富的他们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有个朋友在巴黎一个很有名气的画廊工作了一段时间,忽然一日跟我说:画廊的工作好无聊,不停地参加艺术博览会,带着同样的画,挂在不一样的墙上,然后同一个姿势做在不同的摊位上,向不同的人重复着同样的话。当我们放了太多的钱在当代艺术中,你在那里已经找不到ART了。 这话听得我有点暗笑,因为多年前我就跟他说过,看看艺术博览会,和我参加过的服装展,食品展有什么两样,都在卖东西,但是还被朋友辱骂我这不懂艺术在那大放厥词。其实当艺术品成为商品的那一刻,他离其他工业制造的消费品也不远了吧。
好的艺术品就是因该放在博物馆里让大家一起共享。而我还是精心收藏一些友人的亲手之作在家中巴,因为是朋友赠予的,这样的价值无需用金钱计算。而且艺术并非只是艺术家的创作专利,每一个人每一天的生活里都有艺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