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代匾牌“作宾王家”

(2020-01-19 09:18:02)


                                           清代匾牌“作宾王家”

                                                    杨五贵

                                 

    耀州文化底蕴厚重,尊贤礼士之习代代相袭,文明礼仪之风世世传承,如今,清代存留的一块“作宾王家”匾牌,为这一风尚提供了实物佐证。

    这块匾牌(见图)长6.4尺,宽3.2尺,正中上书“作宾王家”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四个大字的意思是“在代表皇权的地方衙门作过宾客”。

    经查证,此字为清道光四年(1824),时任耀州知江苏如皋人石珩(héng)为邑人杨馨题写的。杨馨(1755­——1824),字椒亭,世居耀州西街,生于书香门第,为人“乐善好施,恐居人后”,当年知州费璿曾为其题匾“惠及乡闾”,悬其宅第门首,以旌其行。杨馨当年为乡饮正宾,故得知州题字的这一殊荣。

    乡饮正宾,即乡饮大宾,也就是 乡饮宾”,说白了,也就是乡饮酒礼的宾介(宾,贤宾;介,贤宾之次)。

    乡饮是古代一种庆祝丰收、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乡饮宾,皆选德高望重的长者数人,与当地官吏一起参与此项活动。

    乡饮酒礼起源于周代。据史书载,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又次为"众宾"。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明清时又有"正宾"(亦称"大宾")、"僎宾"、"介宾"、"三宾"、"众宾"等名号,统称"乡饮宾"。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时代,该习俗更为隆重,民众把治家有方、内睦宗族、外和乡里、义举社会、有崇高社会威望之人推荐为“乡饮正宾”,然后由皇帝钦命授予。

    州府每年从财政支出十两官银用于举办“乡饮酒礼”活动,以弘扬其风节,彰显社会和谐温惠。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农历十月初一,州府黎明时分便杀猪宰羊,在明礼堂内置办丰盛的酒宴。届时,乡饮宾按牒示时辰赴会,地方长官率僚属人员提前到明礼堂门外相迎,对前来的宾客行三揖三让礼,在明礼堂内升堂再行拜礼后方入座。正宾坐西北席,僎宾坐东北席,有特殊贡献的介宾坐西南席,主政者坐东南席。三宾各就各位之后,宾主相揖,执事授觯于司仪,司仪举酒致辞,然后,由主政者向被邀请来的宾客轮番敬酒,直至酒足饭饱方散。

    乡饮酒礼最初不过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敬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教化。

    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直到道光廿三年(1843),清政府决定将各地乡饮酒礼的费用拨充军饷,此举才被下令废止,这一礼俗前后沿袭约三千年之久,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这种习俗,在当年社会起到了敦亲睦族、止恶扬善的作用,人们把选上乡饮宾作为一种巨大荣耀。

æ¸ä»£å¾çâä½å®¾çå®¶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鼠年致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