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书院祭
标签:
船山书院祭文化 |
分类: 文学、读书 |
船山书院祭
连日来下了两个星期的雨,好不容易天空露出了久违的太阳。一个人呆着,觉得憋闷,遂邀请一贴心朋友,相约东洲岛一行。
东洲岛长约 1500米。宽约100米,独立于湘江之中,四面环水。东洲岛以桃花而著名,乃“衡阳八景”之一。有“试看东洲桃浪暖”的美誉。而如今,东洲依旧,桃浪不再。
和朋友乘一只小船,横渡湘江,踏上了这一江中小岛。
刚上小岛,一佛教寺庙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外面看,富丽堂皇。寺庙外的香炉里正冒着一缕青烟,然而瞬间又随风飘散。朋友和我并不信佛,只是站在寺外观望了一番,并未进去。
缓步前行,偶入一破旧的建筑,似乎有些年头了。泥沙在地上积满了厚厚的一层,是洪水退去后留下的痕迹,在建筑院子的中间长满了杂草,有的已经有半个人高了。空地上还可以看见一些不知从哪里砍下来的树枝杂乱地放在一堆。木质的门窗,歪歪斜斜地镶嵌在哪里,木质的楼梯走上去会发出一声声叹息,似乎在向人诉说它的沧桑与不幸。朋友问:“这以前是做什么用的啊?”我顿时无语。不像是名居;不像是宗祠,哪有宗祠这么破败不堪的。我想不出来。只见那木质的楼梯和那被水淹过的墙壁在我的眼里遥遥欲坠。它已再经不起风雨的飘摇了,或许某天夜里,一场大风,一场大雨,就可以让它轰然倒塌。与它不远处富丽堂皇的罗汉寺格格不入。再往深处走,院子的空地山有一颗巨大的樟树,树下有一块碑,上面书写着“五指樟千年神树”七个字。碑前还有一个小小的香炉,香炉里的那柱香还未熄灭,依然在冒着烟。
还是走吧,觉得这里面太冷清了,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
从一个门里面走出来,回首再观望一下这座古老的建筑。这一回首,我震惊了。
“船山学院”四个字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这偶然闯入的建筑竟是清末十大名书院之一。我的心无法再平静下来了,驻足瞻仰,肃然起敬。
船山书院,于清光绪八年由湖南提学使朱逌然倡议建立,衡州乡绅彭玉麟、王之春、杨概、程商霖、蒋霞初等集捐,将王夫子即王船山的出生地回雁峰下王衙坪的“船山祠”创办成“船山书院”,旨在学习研究“船山学说”,传播“船山思想”。光绪十年,船上书院正式招收生徒,聘请了李杨华为第一人山长。光绪十一年,彭玉麟向朝廷上书奏请,称其逼近城市,不宜读书,并捐银一万二千两,将“船山书院”迁至东洲岛。
船山书院经费充足。船山书院的经费为衡阳、永州、郴州、桂阳四府州所属士坤捐集,每年田租2500余石;以及衡州团防捐余款购置田地,每年田租1500余石;加上每年省里拨给的补助费和书院自收款项;船山书院每年总收入,共计折谷达5000余石。
船山书院历任山长清泉李杨华、武岗邓辅纶、湘潭王闿运、秀山江淑、掌教杨柏寿、夏彝恂等都是当时国家级的学术大师、教授名流。
船山书院,历经了一百余年的沧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繁华,而如今“船山书院”遗址已经破败不堪。书香不再,留给后人的只是荒凉、伤感。
叹哉!悲哉!
对于破败不堪的船山书院遗址,我无能为力。唯有捧一捧湘江水,祭祀那逝去的繁华,祭祀那曾在于此的仕子大儒。
叹哉!悲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