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语言学(下)
(2008-11-24 22:47:46)
标签:
教育 |
时间:2008年11月19日
地点:教一107
主讲人:Fu xiaoge
主持人:Huang yan
指导老师:锁麟囊
观众评分(各类指数均为满分5分):
学术指数:4.5分;
逻辑指数:4.5分;
表达指数:4.5分;
魅力指数:4分
第三部分
自从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一书中公开提出转换生成语法以来,在此后的时间里乔姆斯基一直不断地修正发展自己的理论,到目前为止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经历了好几个发展阶段,关于这几个阶段的划分,有三阶段,四阶段和五阶段几种观点。下面我们就看看这几种划分法:
三阶段划分:
(一)1957年—1965年
(二)1965年—1970年
(三)1970年—
五阶段划分:
(一)1957年—1964年
(二)1965年—1971年
(三)1972年—1978年
(四)1978年—1982年
(五)1986年—
为了讲述方便,我们在这里采用四阶段划分法,如下:
(一)1957年—1965年
(二)1965年—1971年
(三)1972年—1979年
(四)1979年—
其实,这三种划分法在前两个阶段的时间划分上是一致的,只是有关七十年代后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阶段的划分有所不同,我们将前两种观点综合起来,把转换生成语法发展的四阶段重点介绍一下。
一.经典理论阶段(the classical theory)
1957年乔姆斯基的著作《句法结构》(Syntactic structure)正式发表,是经典理论阶段的代表作。书中首次阐明了转换生成语法的最初模型,我们称其为“经典理论”,也叫初期转化语法。
这一时期的转换生成语法的特点是:
(1)
他在书中论证了“马尔科夫过程”(Markov
process)只能生成有限状态的语言,即由“起始状态”从左至右直至“终端状态”生成句子,如图:
这种图叫“状态图”,表示只有有限装置的语法,分别生成The man comes和The men
come两个句子,这种语法叫做“有限状态语法”,为了符合语法应该是有限的装置但能生成
这样就能产生The old man comes,The old old man comes
……等等,但英语并不是有限状态的语法,这种有限状态的语法不能生成像英语这种语言里含有不连续结构如The boys who saw
John are
基于此,乔姆斯基提出了强有力的转换生成语法模式,认为只有这种类型的语法才能生成全部合乎语法而不会生成不合乎语法的句子。乔姆斯基在《句法结构》中正是这样论述了语法的生成能力。
(2)引入了“转换”规则,即短语结构规则,转换规则和语素音位规则。
(3)认为语法是由以上三部分组成,没有把语义考虑在内。(最显著特点之一)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理论不应该建立在语义的基础上,而应该用某种严格的,客观的方法代替对于模糊的语义的依赖。
在《句法结构》一书中乔姆斯基就举了一个著名的例子,如:Colorless green ideas sleep furiously.(无色的绿色的念头狂怒地在睡觉)
这句话是没有任何意义,甚至是荒谬的,但却是符合英语语法的。汉语中也有此类例子,如“月亮吃月饼”,“苹果玩猴子”等。
关于经典理论的三个特点就介绍到这里,为了了解转换生成语法,还有必要了解以后几个阶段的变化。
二.标准理论阶段(the standard theory)
1965年,乔姆斯基出版了另一部重要的句法著作《句法理论的若干问题》(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在这部专著中,他对第一阶段的语法理论作了较大的修正,提出了一种新的语法模式,称之为“标准理论”,这就是转换生成语法第二阶段的开始。
在标准理论中,语法由句法部分,语义部分和语音部分组成,整个理论框架可以用下列图形表示:
我们可以看到,句法部分包括基础部分和转换部分,基础部分又包括短语结构规则和词库两个部分。首先由短语结构规则产生深层结构(deep structure),再通过转换规则,由深层结构产生表层结构(surface structure)。表层结构经过语音规则产生句子的语音表现,深层结构经过语义规则变成句子的语义表现。
把“标准理论”跟第一阶段的理论比较,可以看到其中最明显的差别是在标准理论里增加了一个语义部分。这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的一次很大的改变,它标志着乔姆斯基对句法和语义关系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即从排斥语义转变为把语义看成语法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乔姆斯基的理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大的变化,是因为《句法结构》出版后,他和合作者发现“经典理论”里存在不少问题。下面我们看看标准理论对经典理论所作的主要修正:
第一.标准理论对转换加以限制,改变了转换规则的力量太大的问题。
经典理论中一个句子可以随意转换不受任何限制,出现一些不合格的句子或改变意义。如英语中的主动句,有的可以转换为被动句,有的却不行。
例:Tom married Mary .(汤姆和玛丽结婚了)转化为被动句成为Mary was married by
Tom 句子成立,但意思却完全变了,汤姆成了一位牧师,他为玛丽举行了结婚仪式。
所以乔姆斯基在标准理论中规定转换不能改变意义,对转换加上了一定条件加以限制。
第二.标准理论把经典理论中的短语结构规则扩充为基础部分,还在其中加入了词库,范畴规则和次范畴规则,这一部分的规则又可细分,这些限制的条件实质是在动词和名词之间加以限制,这就解决了经典理论中生成能力太大的问题。
例:按照短语结构规则:S→NP+VP VP→V+NP ,既可以推导出大量正确的句子,也可能生成许多不正确的句子。我们可以推导出The boy opened the door,也可以推导出The door opened the boy,第二句明显不能成立,所以我们必须按照选择性的限制,规定动词“open”前面的名词必须是有生的人,这就排除了“The door opened the boy”这类不合格的句子。
第三,标准理论跟古典理论最显著的不同是把语义纳入了语法,在标准理论的框架中增加了语义部分的规则。在这一阶段,乔姆斯基认为深层结构决定语义,深层结构可以说明表层结构说明不了的语义上的差别。
例:①He is easy to please. ②He is eager to please.
①②表层结构相同,但语义不同,这可以用深层结构来说明,①句的深层结构是To please him is easy,②句的深层结构不能像①句一样转换,而是He is eager to please。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句法中也引进语义,这是标准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扩充式标准理论阶段(the extended structure theory)
标准理论出现之后,转换生成学派内部对于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的关系问题发生了严重分歧,为此,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和模式先后有了两次较为重大的变化。第一次以1972年《深层结构、表层结构和语义解释》(Deep Structure、Surface Structure and Semantic Interpretation )为代表,乔姆斯基称之为“扩展的标准理论”(Extended Structure Theory,简称EST)。第二次以1977年《关于形式和解释的论文集》(Essays on Form and Interpretation)为代表。这一次的修正被称为“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Revised Extended Structure Theory,简称REST)。人们通常把EST和REST统称为EST,在叙述上我们还是把这一时期分作两小阶段来说明其特点。
第一次主要的修正是把部分的语义解释移到表层结构中去,因为句子的中心,前提,逻辑成分等表层结构都会影响句子的语义。
以否定词对语义的影响为例:
①Not 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不是很多学生去上学)
②Many students don’t go to school.(很多学生没有去上学)
①②句意义显然不同,①句是说上学的学生不多,②句则否定了很多学生上学这一事实。
而按照标准理论,这两句话的深层结构只有一个Not[many students go to school],因此,深层结构没有反映出这两句话在语义上的差别,可见表层结构对语义解释也起一定的作用。但此时,乔姆斯基还是相信,语义是由深层结构决定的。
第二次修正涉及到整个理论的框架,用下列图形表示:
我们可以看到,这次最显著的变化是把语义解释完全放到了表层结构上,而且增加了“逻辑形式”这一层次。深层结构仍由基础部分产生,与标准理论最大不同的是基础规则中的短语结构规则用“x阶”理论(x bar theory)表示。它的形式是x→x comp,在这里x相当于数学中的变项,可以用V(动词),N(名词),A(形容词),P(介词)等分别代入,comp表示补语x上面的短横就表示高一层次,如果用x就表示高两个层次,由此可看出这种x阶语法规则比短语结构语法规则在层次上更加分明。
四.管辖与约束理论阶段(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
这一阶段以1981年的《支配和约束演讲集》(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为代表,这本书是以乔姆斯基1979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的“支配”和“约束”的理论(简称GB理论)为基础整理而成。
管约论点提出,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进入了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理论的主要特征是,研究的重心已由规则系统转到原则系统,这是生成语法史上的又一大转折。乔姆斯基认为,规则属于个别语法,而原则是属于普通语法的。掌握语法主要就是掌握这些抽象的普遍语法规则。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管辖成分之间的支配限制关系,它要说明短语中的各个成分是否在同一管辖区域之内,以及子管辖区域内什么是主管成分,什么是受管成分。
例:①John likes him.
③John likes himself.
①②③的树形图分别用下列图形表示:
(句①图)
由此可以看到在句①中John与him在同一管辖区域S内,John是主管成分,him是受管成分。在句②中Bill与him在同一管辖区域S1内,Bill是主管成分,him是受管成分,但him与John不在同一管辖区域之内,它们之间隔了一个层次S1,John处于管辖区域S1之外。句③中John与himself在同一管辖区域S内,John是主管成分,him是受管成分。
2.所谓“约束”是语义解释的照应关系。它要说明,在管辖区域内什么是自由的,什么是受约束的。乔姆斯基提出三条约束原则:
⑴照应词(反身代词himself)在管辖区内受约束。
⑵代名词(him, her)在管辖区内是自由的。
⑶指称词(John, Bill等人名)总是自由的。
根据原则⑴,句③中himself受主管成分John的约束,因此himself不能指himself之外的人,himself和himself只能指同一个人。根据原则⑵,句①中him是自由的,不受主管成分John的约束,因此him和John不是同一个人,句②中him不受Bill约束,him与Bill不是一个人,但根据原则⑵不限制him与John指同一个人,所以him不指Bill,但可以指John或其他人。根据原则⑶,句①中John总是自由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别的词的约束,但是她们却可以约束别的词。
对于上述现象的解释,同样可以适用于相应的汉语译文,可见这些约束原则是语言中的普遍原则,是以对人类语言的总的性质,特点的正确认识为基础的。
因此,管辖与约束理论的提出,标志着转换生成语法研究重点的转移,它由以研究个别语言(如英语)的语法规则为重点,转入以研究普遍语法的原则为重点,它不再研究一条条具体的转换规则及其使用条件,而致力于探讨限制着这些转换规则使用的那些总原则。
除了这四个发展阶段之外,乔姆斯基于1992年发表了论文《语言学理论的最简方案》,使他所开创的生成语法理论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即最简方案理论阶段。
与管约理论相比,最简方案理论有几个显著的变化。首先,它抛弃了管约理论中的一些具体的分析模型,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这两个分析层次也不复存在。其次,管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管辖”也被舍弃不用,而代之以若干修正后的概念来解释管辖理论所概括的事实。
但是一些语言学家提出,最简方案模式中许多概念都主要是从“简便”和“自然”的假设推导而来,缺乏足够的语料支持。所以,最简方案模式对语法的解释力究竟如何,还有待时间的考验。因此,关于管约理论我们今天就不做具体的介绍了。
关于转换生成语法的四个发展阶段就介绍到这里。其实,转换生成语言学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成熟的理论,我们从以上的发展变化的分析就可以了解,这也体现了乔姆斯基对科学的一种尊重和对于语言研究的高明之处。正是他这种自我否定的精神才使我们对隐藏在千变万化的语言现象之后的内在规律越来越清晰。我们有理由相信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灿烂的前景。
第四部分
自1975年《句法结构》问世以来,乔姆斯基在美国语言学中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突破了描写语言学的框框,向人们展示了语言研究新的景象,关于乔姆斯基语言学的评价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一.乔姆斯基语言学的意义
1.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在语言学界引发了一场乔姆斯基革命,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传统地位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对以往的语言学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它是全新的语言学系系统。与美国结构主义的描写语言学加以比较,呈现出如下的特点:
|
转换生成语法 |
描写主义语言学 |
语言观 |
规则体系 |
行为反应 |
研究目的 |
对语言能力,现象的解释 |
对语言素材的描写 |
研究方法 |
演绎法 |
归纳法 |
研究对象 |
语言能力 |
语言事实 |
(1)语言观:行为反应→规则体系
美国结构主义认为语言是语言符号所引起的人的行为反应,语言就好是一种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转换生成语法则认为普遍语法是一组特征,原理,条件及其人类大脑初始状态的规则体系,这些构成了人类语言发展的基础。
(2)研究目的:语言素材的描写→对语言能力,现象的解释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目的是描述一门语言,语言学家的任务就是按照语言的本来面目来描写语言的结构体系,转换生成语法则是要确切描述人的语言能力,解释语言现象并最终发现人脑的本质,揭示人的本质。
(3)研究方法:归纳法→演绎法
结构主义者采用归纳法,根据收集到的语料进行描写。乔姆斯基则认为语言是一个生成过程,因此他采用逻辑和数学的方法把语言描写形式化,从特殊到一般,他的研究过程就是一个演绎的过程。
(4)研究对象:语言事实→语言能力
结构主义语言学强调对语言事实作客观准确的收集,分类和整理。而乔姆斯基则区分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他认为语言研究应该深入研究语言能力,转换生成语言学理论要解释人的语言能力。
2.在其之后形成和发展带来了多元化局面,出现了很多流派。如生成语义学,格语法,蒙塔古语法等。
二.转换生成语法对现代语言学发展的影响
总体看来,转换生成语法使得现代语言学发展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说明:
(1)从微观上看,转换生成语法促进了语言学自身学科的建设,出现了很多语言学的流派,比如,后来的蒙太古语法、广义短语结构语法、词汇-功能语法、关系语法等,都和转换生成语法有着紧密的联系。
(2)从宏观上看,转换生成语法促使语言学与其他边缘学科,如数学,哲学,心理学结合得更紧密,形成了多叉科学,对机器翻译,电脑程序有极大的启发和参考作用,也在语言学方面形成了新的研究领域。
三.乔姆斯基语言学的局限性
毫无疑问,乔姆斯基是近几十年里对欧美语言学的发展产生了最大影响的一位语言学家,然而对于他的转换生成理论的评价,历来褒贬不一。在反对者的言辞中,老一辈的学者霍凯特就很有代表性。霍凯特指出,乔姆斯基割断了学术传统的继承性,他的理论的逻辑结论实质上是要否定西方的整个科学传统。这确实是乔姆斯基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也是造成不少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对转换生成理论有敌对情绪的主要原因。
尽管有这些局限,但乔姆斯基对语言学的独特贡献是不容抹煞的。近几十年来语言研究中的深刻变化,语言学的迅速发展,是跟乔姆斯基的理论分不开的。他的转换生成语法激发了语言学各部门的研究工作,影响了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可以说正是由于乔姆斯基的理论,语言学再一次被许多科学,人学学科承认为领先学科,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从而获得了普遍意义。
四.国内转换生成语法的发展
1.
生成语法理论近年来对汉语研究、特别是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并在某些领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现在许多中国学者把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用于描述和解释汉语现象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国内的汉语生成语法研究目前还是以理论介绍和尝试性研究为主。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有徐烈炯《与空语类有关的汉语语法想象》,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徐烈炯和沈阳《题元理论与汉语配价问题》等等。
2.
转换生成语法强调语言的生成性,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人们运用语言的无限创造力,乔姆斯基将“生成”看成是语言的本质,强调有意识到主动学习,这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也是有启发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反对学生机械模仿,要借鉴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主张通过规则来学习语言,这必然对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徐志明《欧美语言学简史》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
汪大昌《普通语言学纲要》
李凤琴《中国现代语法学研究论文精选》
赵世开《美国语言学简史》
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
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
伍铁平《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王钢《普通语言学基础》
李荣《美国结构主义与转换生成语法之比较》
王伟《试论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赵永刚《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走向》
李育林《对乔氏语法发展轨迹的回顾》
何晓炜《chomsky最简方案的新发展——最简方案之框架介绍》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第二期
推荐进一步阅读文献:
徐烈炯《生成语法理论》
诺姆﹒乔姆斯基著,宁春岩等译注《乔姆斯基语言学文集》
李延福《国外语言学通观》
林玉山《现代语言学的历史和现状》
[丹麦]威廉﹒汤姆逊著,黄振华译《十九世纪末以前的语言学史》
陈友良《乔姆斯基形式句法推导过程的变迁》
徐烈炯《生成语法纵横谈》
王鑫《从结构主义到转换生成语言学》
陆俭明《乔姆斯基句法理论与汉语研究》《外国语》
孔令强《浅谈转换生成语法的独创性》
李红霞《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
顾钢《“乔姆斯基理论”四十年发展概述》
潘怡《从“深层结构”看乔姆斯基革命》
陈友良《乔姆斯基形式句法推导过程的变迁》
孙继红《生成语法的现阶段局限性》
何晓炜《最简方案新框架内的句法推导——chomsky(1998)<语段推导评述>》现代外语2000第三期
思考题:
1.联系乔姆斯基的语言习得机制,讨论语言习得到底是儿童的天赋还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
2.联系汉语的实际学习,乔姆斯基的语言学理论对汉语研究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