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触目惊心的六分之一
(2010-11-09 11:29:22)
标签:
许予明中日脑卒中康复治疗大河健康报健康 |
随访咨询
□记者
世界卒中日
卒中,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中风”,前者是西医的叫法,后者是中医的叫法。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的主题是“六分之一”。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主任许予明教授说,近日召开的世界卒中大会将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定为六分之一,它的意思是指:全世界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在此生中遭遇卒中;每6秒中,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永久致残。这个触目惊心的“六分之一”拉近了人们与卒中的距离。六分之一还代表了卒中在全球范围的危机现状,对卒中的忽视或无知会使这种疾病蔓延得更快,情况将更加恶化。
许予明教授说,在这些生硬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父母、爱人、兄弟姐妹、同事、朋友,都有可能发生卒中,如果我们对此漠视的话,情况将继续恶化。而卒中本身是一种可预防的疾病,通过适当的方法可以预防卒中。即使发生卒中后,通过正确的治疗和康复,也能痊愈,或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卒中
卒中对我们究竟有多大危害?一位医生这样描述:“没有哪种疾病像卒中这样,在瞬间让一个人的尊严丧失,病人通常会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肢体废用、意识模糊,甚至生命垂危。”
“世界卒中日”,从2004年设立,到现在已有6年。但公众对卒中这种病带来的严重危害还是不够清楚。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中国是脑血管疾病大国,这与人群和患者的危险因素控制不佳不无关系。
有些患者,总认为生了病再去找医生,治好了我幸,治不好我命。殊不知,未雨绸缪对于卒中来说更重要。对于高风险人群,更应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行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并学会预防性用药来控制危险因素。许予明教授告诉记者,要让全社会都认识到,脑卒中可防、可治,不可怕。最关键的是,从控制危险因素开始。
哪些人属于高风险人群
到底哪些是卒中的危险因素?普通人怎么能发现这些危险因素?
医学研究已经证实,有很多因素或疾病与卒中初次发作或复发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卒中危险因素。危险因素多或危险度高的人,卒中发生的危险就大,这些人就属于高风险人群。
在卒中的危险因素中,有些因素是可控的,有些因素是不可控的。其中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等属于可以控制的危险因素;而高龄(大于60岁)、种族、脑卒中家族史等是不可控制的危险因素。
可以这么说,从婴幼儿到青少年,再到成年,发生卒中的危险逐步累积,因此认识卒中危险因素并加以控制,可以使卒中发生的危险下降很多。
风险因素
1.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卒中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这一点已被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所证实,并且为国内外学者所接受。血压水平越高,发生脑卒中的危险越大。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舒张压每下降5~6毫米汞柱,脑卒中危险性下降约42%,仅仅单独控制收缩压,也可以将脑卒中减少三分之一。可是,在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到了18.8%!就是说每100个成年人中,至少有10~20人是高血压患者。在高血压患者中,按医嘱服药率仅为21.1%,说明人们对自己血压的关注度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如果确诊你是高血压,每个月至少要测量一次。需要提醒的是,被确诊为高血压但又无症状的患者更不能掉以轻心,无症状不等于对脑血管无伤害,只要发现血压高出正常值,就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
2.糖尿病:糖尿病为脑卒中常见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导和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栓塞的危险性增加。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社区调查当中,糖尿病患病率均已超过10%,也就是说,在100个人当中有10个人有糖尿病。控制糖尿病,可以显著降低卒中的发生率,把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卒中发病减少12%。但与高血压类似的是,全国糖尿病患者的知晓率也只有43%。而且,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3.心脏病:许多心脏疾病可以导致卒中,如房颤、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
4.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重要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却经常被忽略。例如:吸烟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多的人比不吸烟者脑卒中危险性增加2倍。
5.动脉粥样硬化或脑血管病史: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者,可以造成颈动脉管腔狭窄或硬化斑块脱落,导致脑卒中。有过卒中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者,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明显增高。
一旦发生卒中
卒中的治疗,就是与时间抢大脑,需要争分夺秒。
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小时后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变化,脑梗死的病人在3小时内给予溶解血栓治疗,就可能在脑细胞还没有出现完全梗死之前,恢复氧供和血供,从而恢复部分功能。
有很多患者,由于转诊延误、绿色通道不畅、医疗条件局限、自己或家属认识不足等原因,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过了最佳的治疗时间;还有不少患者,由于康复治疗不及时,年纪轻轻就糊里糊涂地一辈子与病床或拐杖为伍了。
一旦卒中发生,如果了解卒中的救治原则,我们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心中有数。
●一旦发生卒中征兆,需迅速恢复冷静,拨打120电话,牢记一句话:时间就是大脑!千万不要有“在家休息一下可能就好了”的想法,这些想法只会耽误诊治,失去最好的治疗时机!
●将病人放平,切忌保持仰卧位,头应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如呕吐物、假牙等,保持呼吸道通畅。
●切忌给病人服用药物,因为在没有确诊前,随意用药可能会加重病情,最好由专业的神经科医生进行评估和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定期随访。
多观察
卒中后,几乎所有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焦虑或抑郁一方面源于脑部损坏,另一方面也是遭遇重大疾病的反应。
家属应该从种种现象中关注病人情绪的变化。病人常有很多疑虑和想法:病情会不会复发?是否会死?能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吗?谁在接替自己的工作或料理家务?是否会遭到别人的嫌弃?所有这些担心都会导致焦虑,甚至有些病人还想通过自杀了结生命。
对于卒中后病人的这些变化,家属应帮助病人学会用一些方法,如听轻音乐、散步或其他休闲活动缓解压力。还可以求助心理治疗师,帮助病人掌握适合的放松方法。
早期康复治疗
卒中后的急救治疗着眼于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但是病人能否有效地恢复身体原有的功能,就要取决于康复治疗了。
长期以来,我国综合性大医院对脑卒中急性期的患者注重药物治疗,忽视急性期的康复治疗,在住院期间几乎没有开展康复治疗,错过了康复的最好时机。不少患者虽然保全了性命,却遗留了严重残疾,最后只能返回家庭,不能回归社会。可是有些医院对脑卒中患者积极地进行康复治疗,使他们90%能恢复步行,25%上下肢的活动功能基本恢复,可参加一些简单的劳动和工作。所以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致残程度。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实践证明,脑卒中在发病半年之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要根据病情越早进行越好。一般来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治疗,而脑出血患者则相对较晚(病后2~3周)。康复治疗在脑卒中发病后前3个月效果最显著,如不早期康复,肢体的运动可呈现异常行走模式,出院后再进行康复,常常事倍功半,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而脑卒中的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残疾对正常生活的影响。
康复治疗无法逆转脑损伤,它的目的是让病人的功能尽可能恢复到最好水平,从而改善自理生活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卒中预防的6个基本原则
■控制已经存在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积极、适度的体育锻炼:每周三次,每次30分钟以上,心率增加10次以上。
■健康饮食、避免肥胖。
■限制酒精摄入。
■戒烟。
■认识卒中早期症状,知晓如何采取行动。
卒中发病的6大症状
■突发面部、上肢或下肢的无力或麻木,尤其发生于单侧时;
■突然言语困难或语言理解困难;
■突发单侧或双侧视力减退、复视;
■突然行走困难或不能平衡;
■突然眩晕;
■突然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
卒中是一种高复发疾病,第一年有10%~20%复发,5年内超过30%会复发。如果不幸患上卒中,再次发生卒中的风险将比普通人高9倍,而再次卒中发生后,其中约有25%的人致死。因此,卒中特别强调长期坚持和重视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