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是不是有神仙》解读之二:辟谷
(2010-10-19 09:43:10)
标签:
张良药饵长沙马王堆汉墓大河健康报健康 |
分类: 健康话题 |
《世上是不是有神仙》这本书,推崇重庆缙云山绍龙观道长李一。作者樊馨蔓,女,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总导演。在2005年,樊馨蔓等三个自谓“无知的知识分子”的朋友前来绍龙观见识什么是辟谷。
辟谷就是不吃东西?三人的理解和大多数人一样,李一默认。辟谷能治病吗?李一说,辟谷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治病只是辟谷的附加作用。辟谷需要多少天?李一介绍说,第一次辟谷起码要15天,然后21天、28天,再长的有两个月、半年。三人虽然对辟谷无知,但毕竟是知识分子,知道人7天不食就可能饿死,怎能15天甚至更多天不吃东西?李一解释说,辟谷是一种功,没练过功的人,自己辟谷的确是很危险的,但来我这里辟谷的人,我都用功法带他们,很安全的。三人仍未被说服,但是李一强调的“辟谷是一种功法”的说法的确说服了政界、商界、文艺界的许多名人。李一的宏伟计划是把缙云山建成全国最大的养生基地,辟谷是他的养生理念的核心。李一的辟谷养生班,不乏政界、商界、文艺界的名人参加。
辟谷是一种功法吗?这需要追本溯源。
辟谷源于先秦时期,流传到今。辟谷之“辟”,在古代同“避”,就是避开五谷,也就是不吃五谷,但是并非什么都不吃,而是要服药饵。可是从古到今都有人宣传辟谷就是什么都不吃,这使辟谷具有了神秘性和欺骗性。
还是引经据典吧。
《庄子·逍遥游》是中学课文,可惜只是节选,后面还有篇幅,说神仙“不食五谷,吸风饮露”。辟谷,就源于这八个字。庄子是战国时期的人,从战国到秦汉,流行神仙崇拜。崇拜神仙的方士认为,神仙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也就“不食五谷”,为什么“不食五谷”呢?因为五谷在肚里变成污秽之物,污秽之物饲养“尸虫”,“尸虫”使人产生邪欲,有邪欲便无法成仙,因此,要修炼成仙必须从辟谷开始。同时,修炼者把庄子说的“吸风”转化为“食气”,就是服食天地之气,其实就是今天说的练气功,“辟谷是一种功法”的说法正是源于此。方士们又把庄子说的“饮露”转化为饮溪水,露水毕竟难以收集。
辟谷的理论还来自《礼记》、《淮南子》,这两本典籍也都说“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
有史可查的第一个辟谷的人是张良,载于《史记》,说张良辅佐刘邦得了天下以后,不愿做官,“乃学辟谷”,修炼去了。
辟谷者服药饵,也是有史可查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记载辟谷方法的西汉帛书,第一句便是:“却谷者食石韦”。“却谷”就是辟谷,石韦是生长于岩石上的植物,这便是药饵。帛书接着记载的是辟谷期间练气功的方法。
东汉末年,道教形成,创立者是张道陵,传说是张良的八世孙。道教继承了神仙崇拜,也就继承了辟谷,把辟谷作为修炼升仙的必由之路。
道士们辟谷,除了“功法”,也是要服药饵的。东晋著名道士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取抱朴守拙之意)中记载了辟谷者所服用的各种药饵,且看这些药饵的营养多么丰富:植物有松针、柏叶、松脂、松仁、大枣、胡桃(核桃)、栗子、桑葚、黑豆、胡麻(芝麻)、莲子、山药、白术、茯苓、黄精(鸡头参)、玉竹、天冬、麦冬、首乌、人参、灵芝等;动物产品有酥油、奶酪、蜂蜜等。这些药饵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直接服用,也可以制成膏丸服用。既然是药饵,就不会多服,足以维持生命即可。服药饵,主观上是认为有助于升仙,但客观上起到了食物的作用。
在古代,辟谷服药饵是必然的,所以有的记载只说其人“不食”,而省略了“服药”。比如史书记载南朝茅山道士陶弘景“善辟谷导引之法,自隐处四十余年,年逾八十而有壮容”,好像他四十年不吃东西,但同时还有记载,说皇帝每月供应他上等的茯苓五斤、蜂蜜二斤,以作药饵。史书记载的历代的著名道士辟谷的时间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如果什么都不吃,仅凭“功法”,怎么可能!若可能,就不怕饥荒了。辟谷是为了得道升仙,神仙以济世度人为本,古代饥荒频繁,济世度人的道士们何不教授饥民辟谷的“功法”!
现代的辟谷,不再服药饵,而是吃水果,甚至喝牛奶,这是公开承认的,否则,坚持不了几天。如果只喝水就可以坚持15天以上,那么这水就需要公证了。可是经过公证就真实吗?人家李一水下憋气2小时22分不也经过公证了吗?
李一强调的“辟谷是一种功法”的说法没能说服樊馨蔓等三人,但是李一用“行气决脉法”让这三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且看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