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斑狼疮妈妈 也能生健康宝宝

(2010-06-23 14:22:35)
标签:

保健

红斑狼疮

健康宝宝

王轶英

健康

专家支持:河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 张小玲 河南省人民医院产科博士 王轶英

  □记者 常辉 实习生 张广有 

  

  前些日子,美国著名歌手、作曲家Lady GaGa患红斑狼疮的消息让这个病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据了解,红斑狼疮在中国的发病率已经达到万分之七,而且其中90%是育龄期的女性。生育是不少患者的基本要求,据了解,怀孕这个红斑狼疮患者绝对的禁区目前已经解禁,可是,怀孕到底会不会给孕妇带来危险?会不会把疾病带给宝宝?不少红斑狼疮患者还是忧虑这些事情。

  

  红斑狼疮患者同样可以生育

  据了解,红斑狼疮既不具有传染性,也没有明显的遗传性,生孩子并不遗传这个病,那为什么红斑狼疮患者不能怀孕呢?河南省人民医院妇产科王轶英博士解释说,过去专家认为生育对红斑狼疮女性患者是禁忌,是因为研究发现怀孕和红斑狼疮之间会相互影响。首先,在孕期,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往往会导致红斑狼疮的病情加重,出现肾衰等多器官病变,严重的甚至威胁到产妇生命。另外,红斑狼疮还会增加孕妇发生妊娠性高血压症的风险,生产时发生大出血的几率很大,生产过程中的风险也有所提高,此外,还容易发生流产、早产、死胎、胎儿发育不全等情况,因此,过去风湿科和妇产科的医生都不允许红斑狼疮患者怀孕。如今,随着红斑狼疮治疗水平和围产期监护技术的提高,大批红斑狼疮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和缓解,孕育的风险大大降低。目前专家普遍认为,只要红斑狼疮病情稳定到一定程度,选择好妊娠时机,红斑狼疮患者拥有健康宝宝不再只是梦想。

  

  病情稳定半年以上、小剂量强的松维持才能受孕

  “红斑狼疮女性患者是否可以怀孕不能凭自己的感觉,得听专家的意见。”王轶英说,“红斑狼疮女性患者想要怀孕,最重要的是病情至少稳定半年以上,强的松的维持剂量每天要小于15毫克。还要没有重要脏器病变,才可考虑妊娠。”所谓的病情稳定是指血清学转阴并且尿蛋白的量在1克以下。

  红斑狼疮的治疗需要长期使用激素,很多人都担心这些药会造成胎儿畸形。王轶英说:“患者担忧的风险的确存在,我们建议患者维持病情的激素改为强的松,孕妇服用强的松是相对安全的,它在通过胎盘的时候会被灭活,也就是说无法通过胎盘,所以无论是孕期还是哺乳期,对胎儿的影响都很小。”不仅是药物,红斑狼疮本身也会影响胎盘的发育,胎儿畸形率要比正常孕妇高8%~10%,患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紫癜的几率也大一些。因此,红斑狼疮患者怀孕之前要做好优生方面的咨询,对这些有足够的了解。

  

  孕期围产检查和基础体检频率要增加

  “红斑狼疮孕妇是妊娠的高危人群,从怀孕到生产的各个环节风险始终要比正常孕妇高。因此,红斑狼疮孕妇围产期检查密度要提高,4~6个月时两周查一次,7个月以后就要一周查一次,密切关注胎儿的发育和胎动情况,早期发现缺氧、畸形、早产等情况。为加强监测,红斑狼疮孕妇产前最好比普通孕妇提前一段时间住院。”王轶英建议。

  除了要做围产检查,她们还需要做基础检查。“一般来说,要三个月左右做一次全面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自身抗体等,由于血沉是红斑狼疮活动期的指标,因此还要定期查血沉,评估一下病情的活跃情况。血压则需要经常测量,及早发现妊高症。”张小玲建议。

  另外,红斑狼疮孕妇平时应注意观察,一旦出现发烧、关节肿痛、皮疹等红斑狼疮活跃的症状,有时需要适当增加激素用量,用多少、用多久,这些都需要专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联合做全程指导。“大部分红斑狼疮孕妇孕期病情是稳定的,大概30%的红斑狼疮孕妇病情会加重。”王轶英说。

  

  预防感冒感染,不吃光敏感食物

  王轶英说:“很多红斑狼疮患者怀孕后忧心忡忡,直到胎儿安全生产下来并检查没有畸形后才放下心来。但是怀孕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事情,过度担心也没有用,最现实的做法是尽量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尽量降低风险。”

  红斑狼疮孕妇平时可适量做些散步、慢跑、打乒乓球等有氧运动,多摄入高钙、高纤维饮食,预防骨质疏松。有光敏感皮肤损害的孕妇,还应注意不吃芹菜、菠菜、无花果等光敏感食物。

  红斑狼疮孕妇最应该重视的是除了必须用的药物外,不要随意服药,尤其是不要乱吃保健品和补品,这些东西会加重或诱发红斑狼疮。还有些药物如抗感染的青霉素、利尿的肼苯哒嗪、抗癫痫的苯妥英钠都要避免使用。平时注意预防感冒和感染,防止稳定的红斑狼疮病情变得活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