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新医改,可以改变医德
(2010-06-04 10:08:06)
标签:
医德新医厚黑学化疗希波克拉底白银健康 |
分类: 健康话题 |
|
|
http://www.dahe.cn 大河健康报 01 首页
2010年06月04日
|
□刘坤 现在没有医德的医生很多。何谓医德,卫生部没有给出定义,我试言之:能用便宜药的不开贵药,能用B超诊断的不做核磁共振,能门诊治疗的不忽悠病人住院,总而言之,能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的,都算是有医德的医生。 有人不同意:上述行为不过是医生的正常职业规范,离“医者,仁术”的医德还有差距。其实,这种要求过于理想化了,能达到我所说的有医德的医生,可谓凤毛麟角,少之又少,岂敢奢望。很多医生对利益的追逐,几乎达到了草菅人命的地步。民国时期曾流行一部《厚黑学》,所谓厚黑,即是脸皮厚心黑,厚黑学分三种境界:第一境界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第二境界是厚而硬,黑而亮;第三境界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由于医学的专业性,很多医生已经达到“厚而无形,黑而无色”的境界。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老太太突发脑梗塞住进一家市级医院神经内科,经过治疗病情稳定准备出院。这时,因知名度不高而苦于找不到病人的该院介入科的主任找到家属,循循善诱:“老太太的病貌似治好了,但实际上就是休眠火山,很可能再次喷发。我们科有一种介入治疗,可以完全消除病灶,等于是根治了脑梗塞。”子女们都很孝顺,而且又有医保,于是转入介入科做了治疗。治疗后,老太太成了植物人,转入重症监护室。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本来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食管癌患者住院后,医生连续给他做大剂量化疗,患者身体受不了,很快多脏器衰竭死亡。家属到另一家医院请专家看病历,专家很震惊:“食管上血管很少,化疗药物很难到达病灶,应该用放疗,这是错误之一;患者本身有高血压、糖尿病,化疗药物剂量居然这么大,这是错误之二。”家属深入打听内幕,才知道医生做化疗挣钱多,而做放疗要到另外的科室,自己科室就挣不到钱了。 上面两位患者最终死亡,家属才想起去追究原因,揭开黑幕。更多的病人被搜刮一空,还蒙在鼓里,甚至对医生感恩戴德。 厚黑学之后,有人创造了“薄白学”。何谓“薄白学”?薄者,薄情寡义;白者,真金白银。黑心医生薄情寡义,目的正是为了真金白银。这不单纯是医生的道德问题,更是体制问题。现在政府给医院拨的款寥寥无几,医院为了生存发展,基本都实行企业化运作,每个科室都有任务,有科主任说:“今年医院给我的任务是科室要做500台手术,完成了有奖,完不成扣工资。下面一帮弟兄都看着我,我能怎么办?”医生吃病人,这是一条食物链。为了完成收入指标,医生只能先把高尚的医德放一边,于是妇产科为了挣钱,不再提倡顺产,几乎全部推荐挣钱又省事的剖宫产;心内科为了多赢利,把本来要开刀搭桥的心外科病人截留,不顾医学准则放入六七个昂贵的支架。更有甚者,有一家大医院的呼吸内科收治了一个发热病人,按呼吸道疾病查了一圈,找不出病因,有年轻医生说病人下腹部伴有疼痛,会不会是泌尿系结石,但主任一直不让转科室。病人最后疼痛难忍,一查果然是结石,做个微创手术,高烧立马退了。年轻医生都看出症结所在了,经验丰富的主任焉能不察觉?主要原因还是为了一个“钱”字。 如今,有正常医德的医生已经足以让我们感动。一个朋友住院,科主任是朋友,叮嘱护士用青霉素,护士打针时说:“我们几年都没用过青霉素了。”另一个朋友找一个熟识的妇产科主任生孩子,最终顺产,连护士都说:“你是主任的亲戚还是好友?咋能享受这个待遇?” 一代名医孙思邈说过:“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医学大学生毕业时都要背诵“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也要求医生“用同等的关切和献身精神关怀所有需要我帮助的人,不管他们有没有能力付酬”。孙思邈和希波克拉底都没想到,他们的后代徒子徒孙们很难做到对病人无欲无求。 国家的新医改政策,不仅要降低药价,不仅要搞全民医保,更要给医院足额拨款,让医院回归公益性质,只有医生不再吃病人,医德医风才能改善。老百姓都希望新医改搞得快点再快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