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了填满病床 一个病人也不放过

(2008-12-03 16:46:15)
标签:

健康

肝脏血管瘤

icu

病床

蔡建华

郑州

分类: 特别关注
为了缓解住院难,省会大医院都把办公楼改成病房。为了填满病床—— 一个病人也不放过

http://www.dahe.cn 大河健康报 01 首页 2008年12月03日

 

http://epaper.dahe.cn/dhjkb/W020081203256847651050.jpg

王伟宾图

 

 

  □记者蔡建华
  为了争夺更多的病人资源,各大医院纷纷将行政楼改为病房,然后到外面租写字楼当行政办公楼。当然,这场扩张竞赛打的旗号很好听,那就是“缓解看病难”。这场竞赛自2007年开始,已经持续将近两年,而且大有蔓延之势。
  一位熟悉医院内部情况的人士说,行政楼外迁,院长们算的是经济账。医院租写字楼的租金一年只有几十万,而扩张出来的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病床,一年却能带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收入。医院为了让新增的床位都住上病人,就随意扩大住院和手术适应证。应该门诊治疗、门诊手术的,却让住院治疗、住院手术;应该保守治疗的,却要做手术……病人就这样多花了冤枉钱。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医院为了利润,一个病人也不放过。
  记者了解到这样几桩怪现象:一、不该手术的肝脏血管瘤,被送上手术台。权威专家说,肝脏血管瘤就好比脸上的痣,如果没有影响到正常肝脏功能,只需定期观察即可,根本不需要手术。二、睾丸活检本是门诊手术,医生却以安全为由建议住院。这一住院,花费可高了一倍多。三、ICU(重症监护室)曾经人满为患,如今冷冷清清。为什么呢?原来,由于各个科室病床数量成倍增加,为了完成医院规定的病床使用率,每个科室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把病人送到ICU的。
  
  
为了“缓解看病难”,省会大医院纷纷将行政楼改成病房。为填满病床——一个病人也不放过

http://www.dahe.cn 大河健康报 24 特别关注 2008年12月03日

 

http://epaper.dahe.cn/dhjkb/W020081203256807650478.jpg

李庆琦 图

 

 

  □记者蔡建华
  有人说,金融危机来了,受冲击最小的行业是医院,不受冲击的是大医院,因为城镇有全民医保,农村有新农合,老百姓看得起病,而且要到大医院看病。
  在省会媒体,跑医疗线的记者总结了这样一条规律:想了解某时间段什么病高发,千万别去省会的几家大医院,因为这几家大医院无论什么时间门诊病人都是多的、床位都是满的。
  病人越来越多,于是就将行政楼改为病房,然后到外面租写字楼当行政办公楼。一家,两家,各大医院都这样做,仿佛竞赛一般。打的旗号也是共同的,那就是“缓解看病难”。这场竞赛自2007年开始,已经持续了将近两年,而且大有蔓延之势。
  在新医疗改革方案没有出台之前,政府依然给医院“断奶”。如此大规模地扩张病床,投资全由医院自筹,但新增的医疗收入能使医院加倍收回投资。
  一旦形成竞赛,扩张必然过度。医院为了让新增的床位都住上患者,就随意扩大住院和手术适应证。应该门诊治疗、门诊手术的,住院了;该保守治疗的,手术了……病人就这样多花了冤枉钱。
  行政楼改病房,行政人员租写字楼办公
  新郑的刘先生带着儿子到郑州某专科医院看病,经过十几天的住院治疗完全康复。上周,刘先生拿着相关资料准备办理新农合报销手续,当他根据以往的记忆找到该院行政楼的位置时,却发现行政楼已经成了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告诉他,医院的行政人员全部搬到医院附近的一栋写字楼里了。
  经了解,这家医院将行政楼搬出去还不够,又将旁边疾控中心的房子租下来作为呼吸科病房,还租下另一栋房子,开设300多张床位,作为康复科病房。这样,医院病床数量从原来的400多张增加到现在的900多张。
  采访中,记者发现郑州黄河路某医院的行政楼也搬到了旁边的写字楼里,把腾出来的行政楼改造成病房和门诊。医院专门在写字楼和医院之间建立了一个通道,以方便工作人员出入。
  纬五路上的一家专科医院,把医院北门斜对面的某银行的办公大院租下来,装修后作为该院的内科楼,内科从原来的3个病区扩张到7个病区,内科病床数量由原来的100多张扩张至200多张。
  一家省级大医院,在2007年趁着行政楼拆建,也把行政办公场所搬到了和医院有一墙之隔的某学校。与此同时,该院大兴土木建起一座病房大楼,病房数量一下子增加了1500多张,该院以近4000张的床位成为我省病床数量最多的医院。
  据《大河健康报》记者了解,除了上述几家大医院之外,郑州其他几家大医院的行政楼外迁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病床盲目扩张,患者多掏腰包,怪现象一桩接一桩
  病床扩张了,就需要更多的患者来住院,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说的,医院为了利润,一个病人也不放过。且看一桩一桩怪现象。
  ●怪现象一不该手术的肝脏血管瘤被大夫送上手术台
  吴老汉从豫东农村来到郑州,儿子领他到某大医院做了一次常规体检。B超和影像学检查显示吴老汉肝上长了个血管瘤,体检科的大夫让他去放射科咨询。“血管瘤一旦破溃后果很严重,做个介入手术把血管瘤破坏掉就行了。”这家医院的大夫说。
  手术很顺利,从入院到出院,吴老汉花了1万多元钱。正当全家人庆幸发现血管瘤及时,跟在医生后面千恩万谢时,却听到了一位权威医学专家关于肝脏血管瘤的另一种说法。
  “肝脏血管瘤就好比脸上的痣,你见过破溃的痣吗?痣经常被磨来蹭去的也不破,何况在肝脏!对一厘米左右的肝脏血管瘤,如没影响到正常肝脏功能,只需定期观察即可,根本不需要手术。”说这话的权威专家是韩新巍,学术职务是中国肿瘤介入专业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
  ●怪现象二睾丸活检本是门诊手术,医生却以安全为由建议住院睾丸活检,用于诊断男子不育症,了解生精功能,帮助鉴别无精症、确定睾丸肿块性质,是普通的门诊手术。所谓门诊手术,就是当天做当天走,在门诊上就能做的小手术。
  就是这样一个门诊小手术,小王却被告知,要住院才能检查。
  大夫的解释是,为了患者安全。小王悄悄地打听了其他医院的收费情况:如果睾丸活检手术在门诊上做,费用在400元左右;而一旦住院手术,至少要花去1000多元。●怪现象三ICU(重症监护室)曾经人满为患,如今冷冷清清
  “医院病床没有扩张之前,我们重症监护室是香饽饽,各个科室的大夫都求着我们收他们科的病人,可现在ICU(重症监护室)的病房经常出现空床。”某大医院一位在ICU工作的护士说。
  由于各个科室病床过度扩张,病床数量成倍增加,为了完成医院规定的病床使用率,科室大夫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愿意把病人送到ICU的。甚至必须送ICU进行紧急抢救的病人,科室依然不愿意“移交”。
  病床扩张投资小回报大,医院很划算
  一位熟悉医院内部情况的人士说,行政楼外迁,院长们算的是经济账。医院租写字楼的租金一年只有几十万元,而扩张出来的几十张甚至上百张的病床,一年却能给医院带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收入。
  记者曾经私下和省级某大医院的财务处工作人员聊天,谈及医院的收入时,她说2007年该院整体收入是8个亿,净利润4个亿。说这话时,她显得颇为自豪。记者的第一反应是吃惊,第二反应就是但愿这不是真的。如此高利润的行业,怕是除了房地产业已经没有几个了。
  看病难的问题缓解了,看病贵的问题更严重了
  大医院大肆扩张,确实缓解了看病难的问题,但是看病贵的问题更严重了。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当前大医院都是公立医院,根据目前财政体制,大医院的大部分资金来源于医院自身的创收和借贷,很少来自国家财政的拨款。因此,公立医院要扩张,就必须从患者身上多挣钱,这就势必会加重患者负担。
  “不少医院扩张的资金其实来自于银行贷款和集资,最终还是需要患者替他们‘还款’。”这位业内人士还指出,有足够自有资金的大医院,热衷扩张病床,说到底是在追求经济效益,以期在竞争中取胜。
  病床扩张医生不增,医生喊累病人喊亏
  某大医院的心内科,在病床扩张竞赛中,从原来的90多张病床扩张至200多张。由于扩张太快,科室大夫忙得不可开交,心内科某病区60多张床位,管床大夫只有4个人。如此大的工作量让大夫们直喊太累。
  “护士好找,可想在短时间内觅几个能独当一面的大夫太难了。”该科的一位大夫说,“一个好大夫至少需要20年左右的临床经验,虽然医院也在千方百计地想办法从各地医院挖人,但毕竟需要个过程。”
  医生喊累的同时,住院病人则大喊太亏了。在该科住院的张大娘说,她住院已经有十几天了,只见大夫几次面,说话时间总共不超过10分钟。这样的医院,这样的大夫,真让患者放心不下。
  盲目扩张,不是解决看病难的“良药”,大医院兼并社区医院才是出路
  记者在对郑州大医院的走访中发现,绝大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中,类似感冒、发烧这样的常见病就占到了一半左右,而社区门诊却门可罗雀。这种现象不仅造成医疗资源利用率不均等,而且造成了多种形式的浪费。
  我国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80%在城市,20%在农村,农民缺医少药的状况还没有真正改变。农村地区最需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而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都集中在城市医院。目前的医疗资源并不是不够用,只是分布不合理罢了。
  “我们之所以挤着去大医院,主要是因为那里的医生水平高。”一位受访者告诉记者,他家附近的社区医院虽然不用排队,但他很少去看病。市民中,和这位受访者一样想法的人并不少。目前我省的卫生状况是相当一部分城市医疗资源出现过剩,同城大医院恶性竞争,规模已经很大的医院仍然斥巨资搞扩建,而很多乡镇卫生院、社区门诊的发展却是举步维艰。
  业内人士说,郑州的医院大楼并不是不够,主要是好医生分布太不均匀。如果大医院通过兼并社区医院,把好的医生分配到社区,或者让好医生轮流到社区坐诊,才可以既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又能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记者感言
  如果每个看小病的患者都往省会大医院挤,大医院扩张病床的势头将会更猛。“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才是合理的就医模式。
点击此处获取更多独家健康资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