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东坡之死 (连载之五)

(2008-11-25 16:51:40)
标签:

大顺散

三苏坟

黄耆汤

苏东坡

汝州

文化

分类: 特别关注
大河健康报 18 健康史话 2008年11月19日

 

http://epaper.dahe.cn/dhjkb/W020081119250494681511.jpg

1022C1801.jpg

 

 

  □杨青平
  苏东坡自病自诊,却有失误。本该服用清凉药,却服温补药,终使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苏东坡本打算终老海南,不想在海南住了三年之后政局又变。年仅24岁的哲宗皇帝突然驾崩,他的母亲向太后摄政。向太后同情被贬黜的大臣,皆予赦免,却不是彻底平反,而是一步步减轻处分。于是,苏东坡一站一站内迁。每到一地,都受到热烈欢迎。他乘车,百姓们聚在路旁,乘船,百姓们聚在河边,翘首一睹他的风采。地方官一个接一个挽留他,宴请他。读书人则请他题诗写字。至常州(今属江苏),苏东坡忽然大病不起。
  时值盛夏,苏东坡饮冷水祛暑,导致痢疾不止。他已66岁,在一千年前,这个年龄已属垂暮之年。青壮年拉痢疾,也会拉得虚弱无力,何况一个老人。不过,苏东坡不惧疾病,他懂医,在海南常采集草药煮饮以防病,平时也常为人诊病开方,现在他要自病自诊。他先是服黄耆(亦称黄芪)汤,此药可疗腹痛泻痢,亦有温补作用。好友米芾前来看望他,送来麦门冬汤,此药由麦门冬、人参、茯苓组方,既止泻,又温补,苏东坡认同此药,每日服用。而同为好友的地方官钱世雄送来的据说应有奇效的药,苏东坡却不认同,不肯服用。到底是什么药,史籍未载。史籍为何未载?莫非钱世雄不如米芾有名气。米芾小苏东坡15岁,在当时就是著名书法家、画家,当今盛世兴收藏,他的书画,哪怕只字片纸,都值百万、千万元。
  后人评论,苏东坡自病自诊,却有失误。本该服用清凉药,却服温补药,终使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苏东坡得病五十天后,自知难以回天,给儿子交代后事,说让他的弟弟苏辙给他写墓志铭,并将他葬于嵩山之麓。
  今人祭奠苏东坡,可去郏县“三苏坟”。苏东坡死后第二年,苏辙遵兄遗嘱,葬兄于此。十年后,苏辙去世,死前嘱其子,死后陪伴乃兄。至元代,郏县县令又立苏洵空冢,故曰“三苏坟”。
  苏东坡遗嘱葬于嵩山之麓,而嵩山之麓范围很广,苏辙为何选择郏县?今郏县在北宋时归属汝州,于是有一种猜测:苏东坡先贬黄州,居四年,再贬汝州而未到汝州,赴汝州的途中即平反升官了,苏辙则曾在汝州为官,可见兄弟俩对汝州一往情深。
  关于苏东坡医案,清代林昌彝分析最为具体。林昌彝是林则徐族人,著名学者。他认为,苏东坡病初应以“大顺散”取代黄耆汤。“大顺散”组方为甘草、干姜、杏仁、肉桂,主治中阴暑,食少体倦,发热作渴,腹痛吐泻。之后应以犀角地黄汤取代麦门冬汤。此说是否正确,由当今中医名家们去评说吧。
  古代士大夫“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多数通医道,且自有见解,然终非张仲景、孙思邈。可叹这些文学贤良皆自以为良医,虽也救死扶伤,却难免有失。苏东坡自诊失误,令天下为之惋惜千年。
  苏东坡离开海南北返,朝野都认为他必被重用,其实未必。向太后摄政一年多就死了,著名昏君宋徽宗亲政,不久任用奸相蔡京,朝政一片黑暗。假设苏东坡不死,命运也好不到哪去。
  人活七十古来稀,在一千年前尤其如此。苏东坡寿命66岁,在他之前,寇准63岁,范仲淹64岁,包拯64岁,欧阳修66岁,司马光68岁,王安石66岁;在苏东坡之后,沈括65岁,黄庭坚51岁,秦观52岁,米芾57岁,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都不超过70岁。只有苏辙活了74岁。
  苏东坡的启示:
  医不自治。(完)
苏东坡之死 (连载之一至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