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epaper.dahe.cn/dhjkb/W020080923233021259311.jpg
摸一摸这个摸一摸这个“窑”,祝愿子孙健康
“窑”,祝愿子孙健康
核心提示:从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到被誉为“活化石”、“真图腾”的泥泥狗,起始于遥远古代的淮阳太昊陵二月庙会,承载诸多的民俗民风,既展露出先人“生殖崇拜”的永恒主题,也暗含着最原生态的性文化内容。走进淮阳这片古老的土地,你会感受到人类生命进程中那些难以释怀的厚重情感,就像祭祀中点燃的香火,渐渐弥散开来,充满神秘和浪漫。
滚磨为媒伏羲女娲“抟土造人”
□记者于扬文图
淮阳,古称宛丘、陈、陈州,是中国历史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
“在淮阳一带,伏羲被尊为‘人祖爷’,女娲被尊为‘人祖奶奶’,也称‘人祖姑娘’。神话传说中,伏羲、女娲二人为兄妹,是人类的第一对夫妻,被誉为中国的‘亚当和夏娃’。”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理事、淮阳县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李乃庆如是说。
相传,那是远古洪荒时期,一次大洪水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伏羲、女娲兄妹伏在白龟背上逃过洪水大难。洪水过后,结果只剩下伏羲女娲兄妹俩。这时,人们已从群婚过渡到对偶婚,伏羲又制定出了族内不能通婚的嫁娶制度。为了繁衍后代,女娲提出与其兄结婚,遭伏羲拒绝后,兄妹只得求上天做媒,约定滚磨为媒,从山上,他们滚下两扇石磨,如果石磨合在一起,他们就成为夫妻。结果两磨合一,二人结为夫妻。由于怕羞,女娲便用湖水中的蒲草编成扇子遮脸交配。他们嫌自己生育太慢,就用泥捏制泥人。这些泥人晒干后,都能走动、说话,变成了人。
李乃庆认为,伏羲、女娲“抟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其实是一种最原始的生殖崇拜。而正是有了伏羲、女娲兄妹的“滚磨为媒”,有了“抟土造人”,人类才生生不息地繁衍下来。这一神话传说,也反映了我国婚姻制度的肇始。
“二月会”远古时的男女约会
伏羲“制嫁娶之礼”后,原来在本氏族内部近亲婚配被禁止,男女要找配偶,必须到外氏族去找,并规定每年的仲春为男女集体选择配偶的日子,这样青年男女就有了大型的聚会。
“太昊陵”位于淮阳城北,俗称“人祖庙”。每年农历二月二至三月三为“人祖庙会”,又称“二月会”。起初,各部落青年男女齐聚于宛丘,“会”场中间放一块带孔的石头,男女若互相有意,分别摸摸石孔便成为夫妻。于是,“会”便形成了。
后来,伏羲统一各部落,创立龙图腾,就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宣布龙图腾为华夏民族的族徽。所以,自古二月二就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太昊陵自有陵就有二月朝祖会,朝祖会从二月二这一天开始。
“‘二月会’的原始主题从生殖崇拜,到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娲,以求子孙繁衍,这种变化代表着历史的进程。”李乃庆说,所以,淮阳一带至今仍保留着远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遗俗,如颂扬伏羲、女娲的“担经挑”及“摸儿洞”、“拴娃娃”,被誉为“活化石”、“真图腾”的泥泥狗等。
泥泥狗生殖崇拜的“活化石”
淮阳“泥泥狗”,伴随着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并传承至今。泥泥狗是太昊伏羲陵泥玩具的总称。因它是为纪念伏羲、女娲“抟土造人”育万物而制作的。在数千年前,淮阳就有大量捏制泥泥狗的习俗。泥泥狗的品种约有数百种,多为奇禽、异兽或人、兽同体,其中,“人面猴”的形象被视为“人祖猴”,其造型肃穆、神圣,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神态。泥泥狗的腹部大多绘有女性生殖器图案,代表着女性生殖崇拜。
海内外专家、学者们评价说,太昊陵泥泥狗是“真图腾”、“活化石”,是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的活性史料。
担经挑原始巫舞中的性含义
在太昊陵“二月二”庙会上,还有一种奇特的祭祖形式——担经挑,舞者多为50岁至80岁的老斋公(当地对年长女性的尊称),每班四个老斋公。三人表演,一人打经板(竹制),三副经挑中六种花篮,花篮竹制精巧,有龙、虹、狮子、虎、宝瓶等式样。
舞姿变化大致有三。一是“剪子股”:一人在前,两人随后穿插而过时,要背靠背,使背后下垂的黑纱相互交合,象征伏羲女娲的交尾状。二是“铁索链”:一人走这条路线,二人走另条路线,像拧麻花一样多次相叠一起。三是“蛇蜕皮”:一人在前,三人(包括打经板者)朝一个方向沿履而舞,节奏慢时,步履像蛇在蠕动,节奏快时,又像蛟龙在盘旋,相互追逐,表现了伏羲、女娲人面蛇身的形象。这三种队形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舞者走到中间定要靠背而过,身后的黑纱长尾碰绕在一起,象征伏羲、女娲的交尾状。
据李乃庆介绍,传说担经挑意在敬老母娘(女娲)。舞时两臂平伸,手半握经挑两头以示孝敬。担经挑传女不传男,它是远古时期“龙花会”流传下来的。龙花指伏羲女娲,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花,指以担花篮的形式兴起的祭祖活动。在表演时,伴奏者往往还伴唱,“上天神留下他兄妹二人,无奈何昆仑山滚磨成亲,日月长生下了儿女多对,普天下咱都是龙的子孙……”在汉代的石刻画像和砖画像中,就有不少伏羲、女娲的交尾图,画像中二人下身两条尾巴紧密地缠绕在一起。
子孙窑女性生殖崇拜的遗存
在淮阳太昊陵显仁殿东北角一块青石台基上,有一圆孔,游人香客称之为“窑”。它形似女性生殖器。凡来太昊陵的游人香客,尤其是女性,都要用手摸一摸这个“窑”,这样,既可以多子多孙,又可以使子孙健康,所以被称为“子孙窑”。
庙会上,人们都争先恐后想摸一摸“子孙窑”,甚至一些未出嫁的大姑娘也结伴成群,相互嬉笑着上去摸一摸,为的是企盼结婚后能给夫君家带来人丁兴旺。而婚后未孕的女性,则专为求子而来。她们先在显仁殿(供奉女娲的地方)送子娘娘那里买一个泥娃娃,用红线拴好,再到“子孙窑”里摸一摸,然后将泥娃娃小心翼翼地藏在衣服下面,为孩子取一个名字,叫“拴住”或“留住”,带回家珍藏起来。
“子孙窑”的来历已有六千多年。六千多年前,也即人祖伏羲生活的年代,正是人类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太昊伏羲有十大功绩,其一就是制嫁娶匹配夫妻。其婚配的方法是,每年仲春之月,打破氏族的观念,用“会”的形式,把男女召集到一起,会场中放一块带“窑”(孔)的大石头,男女若互相有意,你用手摸摸“窑”,我用手摸摸“窑”,说明两人有了感情,愿成为夫妻,便把婚配固定下来。从此,人类结束了群婚和族内婚的历史。这也是太昊陵二月庙会的由来。
李乃庆说,太昊陵自有陵以来便有了“子孙窑”。在太昊陵摸子孙窑之所以有多子多孙、子孙健康的传说,一是反映了早期社会人类对女性的崇拜,尤其是生殖崇拜,二是反映了人们对近亲结婚的弊端已有初步认识。
庙会遗风神圣性崇拜的传承
在有数千年历史的太昊陵二月庙会上,远古时代人们对性和生殖崇拜的遗风仍存很多。
求子还愿就是其中之一。“子孙窑”前求得儿子,等孩子长到12岁,要来太昊陵前向人祖爷还愿。进香拜祖披红挂绿的男孩特别醒目,在家人的簇拥中,喜气洋洋地向“人祖爷”答谢恩赐,报告祖宗已吉祥得子,祷告“人祖爷”保佑孩子长大成人。所以在太昊陵又有“还旗杆”、“抢旗杆”的风俗。所谓旗杆,是用一个木杆,穿过不封顶的木盒,这旗杆是男性的象征,而木盒是方形的,方形象征地,地是女性的象征。中国古来称男子为顶梁柱,认为男孩支撑门户,是其门户的旗帜。一些希望得子者,不等旗杆烧掉,争抢吉祥。抢到手者兴高采烈地扬旗而去,这就叫“抢旗杆”。
而“二月二”庙会上惹人注目的玩具,要数布老虎了。太昊陵之所以广泛流传布老虎且经久不衰,源于伏羲、女娲兄妹“滚磨为媒”的神话传说:女娲羞于见兄,遂扮成老虎,以草帽遮面,与其兄成婚,使华夏民族延续下来。所以,布老虎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装饰品和玩具,是早期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后来,女子结婚时头上要顶红盖头,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我国著名学者刘达临认为,性崇拜是原始性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种现象是世界性的,全人类都经过了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不过现代人离开这个蒙昧的、原始的阶段已有三四千年了。后人可以通过古代流传下来的一些神话、古岩画、性文物及象征物以及形形色色有关的风俗习惯而窥其一斑。
点击此处获取更多独家健康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