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红高粱》到《归来》 张艺谋巩俐7次合作是否“归来”

(2014-04-09 13:16:34)
标签:

归来

张艺谋

巩俐

陈道明

电影

分类: 影视娱乐

一位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一位是亚洲电影女星的佼佼者,而正是因为两者的交集才造就了各自的辉煌。2014,张艺谋再次携手巩俐,带来《归来》这样一部被斯皮尔伯格誉为“诚意之作”的作品,,能否再现经典,值得期待。尤其是这样一对颇具影响力的导演与演员组合,曾经,他(她)们的荧幕合作碰撞出的火花影响了一代人的记忆。

 

《红高粱》

从《红高粱》到《归来》 <wbr>张艺谋巩俐7次合作是否“归来”

如果人生是一道河的话,对于张艺谋和巩俐这对合作搭档来说,《红高粱》就是这条河的一条细水清流的源头,将中国电影的色彩推向了一个新的方向。此时的张艺谋应当是活跃、充满精神力的,唱陕北民谣,大碗喝酒还有男性的蓬勃,都倾洒在《红高粱》里,而那时的巩俐一样的“中国女人”,她有时羞涩内敛,有时热情奔放,再加上灵性的姜文,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谁能逃脱《红高粱》中那片高粱地,“奶奶”的眼神以及“爷爷”的豪迈。

 

《菊豆》

从《红高粱》到《归来》 <wbr>张艺谋巩俐7次合作是否“归来”

或许是因为《红高粱》在国际上过于成功,让年轻的张艺谋像任何成名较早的年轻人一样,无形之中“背负”了沉重的使命感,从而迅速跳出了激情热烈的《红高粱》,走向了《菊豆》。菊豆是一部带有悲凉意味的影片,有人将她和鲁迅的杂文比较,甚至与“铁屋子”进行隐喻对比。作为一个年轻有为的导演,张艺谋试图去对那个时代的现实进行呐喊。值得一提的是巩俐,如果说在《红高粱》里是张艺谋成就了巩俐,那么在《菊豆》里是巩俐成就了张艺谋。

 

《大红灯笼高高挂》

从《红高粱》到《归来》 <wbr>张艺谋巩俐7次合作是否“归来”

在中国早期的先锋文学中,苏童绝对是不能被忽视的代表,尤其是他对女性的关注超越了同时代的几乎任何男性作家,而“拥有”巩俐的张艺谋同样善于用电影镜头表现女性的不同,这既是因为巩俐本身所具有的天赋和素养,又切合张艺谋善于用颜色表现的独特的嫁接体,而且从女性的角度来表现人性,更能引发社会的关注,因为中国男权社会背景下的女性更具有代表性。

 

《秋菊打官司》

从《红高粱》到《归来》 <wbr>张艺谋巩俐7次合作是否“归来”

我很怀疑张艺谋那一代人是否有着浓重的知青范,如果有,那么知青的经历是张艺谋最大的资本,其实,知青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充满生活意味的话题,在中国,当知识分子的“文”与原始中国乡村的“蛮”冲撞的时候,这种故事总是引人深思。《秋菊打官司》依然延续张艺谋的个人风格,女性的视觉,小镇式的故事背景,文化观念的冲撞,这些看似简单的题材却真实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中,而巩俐所具有的那种典型中国女性气质和坚强、隐忍的性格,往往最适合来表现张艺谋的需求,很难界定到底是张艺谋去挖掘巩俐的表演潜质,还是巩俐去深度理解张艺谋的镜头表现。所谓“知音”吧。

 

《活着》

从《红高粱》到《归来》 <wbr>张艺谋巩俐7次合作是否“归来”

又是一部先锋派作家的剧本。和我本人一样,张艺谋似乎真的很喜欢先锋派。作为中国文坛的另类,先锋派是许多文艺知识型人群不得不读的。他们一方面用自己深刻的思想去表现人,另一方面,他们头脑极富有创意地设置故事背景,因此,这种文字上的速度其实更适合镜头语言的表达。余华的《活着》为张艺谋延续风格提供了素材,巩俐的表演继续,而葛优的出彩让人想起《红高粱》里的姜文。任何一个资深级的或者大牌级的导演、演员,都能意识到剧本的重要性,对张艺谋来说,去改编好作家的作品或许是另一个“源头”。

 

《满城尽带黄金甲》

从《红高粱》到《归来》 <wbr>张艺谋巩俐7次合作是否“归来”

这是一部商业片,《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金陵十三钗》,张艺谋走入了中国影视圈的商业帝国,开始寻求票房。从巩俐时代的文艺到商业,张艺谋是“缺钱”吗?或者是需要证明一个中年男人在中国社会需要物质证明自己,不过,张艺谋是成功的,就像他当年发掘巩俐一样,在商业片的时代,张艺谋将最热的明星融入了自己的电影,解决了票房,同时,他又玩票似的在商业片中把自己的电影风格发挥的淋漓尽致。巩俐、章子怡、倪妮这些“谋女郎”在张艺谋的电影里已经没有太多的标签,唯一可以联系的就是导演与演员。

 

《归来》

从《红高粱》到《归来》 <wbr>张艺谋巩俐7次合作是否“归来”

钱赚够了,或许回归就是对精神的救赎,而《归来》这样的电影名真的有着太多的意义和令人可以遐想的空间,要知道原著严歌苓的小说名是《陆犯焉识》,我读过原著小说,这部小说里探讨的人性具有开放性,不过,就像《活着》一样,葛优和陈道明成为了张艺谋故事里的主体,对于巩俐来说,从倔强到平静,又何尝不是一种升华,而这或许是张艺谋作为“知音”所要传递给巩俐的吧。就像张艺谋自己一样,从《红高粱》到《归来》,从热血到不屈到商业,从女性到男主,人,总是需要面对另一个阶段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