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影就是电影

(2013-12-19 10:27:40)
分类: 影视娱乐

2013年12月19日,中国内地最受期待的贺岁片《私人定制》正式上线,可就在首映的当天,这部被很多人称为冯导致敬《甲方乙方》的电影就身陷“华谊股价跌停”的风波,令人既感到商业社会的残酷,又为电影艺术的命运担忧。

 

作为中国导演中极具象征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冯小刚俨然成为中国内地贺岁片的唯一期待,2013年的贺岁档电影《私人定制》从一开始就背负着这样的“使命”,所以早在几个月前,电影《私人定制》就吸引了无数眼球的关注,于是各种比较就充斥其中,有电影与电影之间的比较,比如《泰囧》,有演员与演员之间的比较,比如李小璐与舒淇,还有“内部比较”,比如《甲方乙方》,还有“历史比较”,比如《顽主》。有比较就有争论,有争论就有派别,有派别就注定着攻击,所以,一部原本充当着贺岁的娱乐艺术品就成了“众矢之的”,被暴露在阳光之下。

 

如果说艺术本来就应该充满争议的话,那么过于商业化的介入和“替代元素”就更加为《私人定制》打上了烙印,这与中国媒体对电影的关注重点有着畸形的关系。从这几年所谓中国电影的崛起开始,每一部引起关注的电影,在媒体的渲染下无一例外地与“票房”缠上了最紧密的关系。在电影还没有被人们所关注之前,对票房的预测就成了评价这部电影的“最主要元素”,《私人定制》同样如此,不仅于此,在长此以往的惯例中,2013年中国电影圈的“总结报告”也提早步入“主场”,与2012年的比较、贺岁档的比较,人们关注的不是电影类型的扩展、电影导演的自我创新、电影演员的新生代演技等等推动着中国电影往后延续和发展的核心,而是过分扩大票房的影响力,正是这样的背景,《私人定制》就被无辜背上了“票房奇迹”的期望,成为各种敏感神经的聚焦点。

 

过高的期望、商业利益的关注成为《私人定制》这部2013年贺岁电影的双重枷锁,让电影上映之初就陷入“风波”,令人玩味。

 

其实,电影就是电影,带着“看”的心态去欣赏就足够了,就像《泰坦尼克号》的感人、《泰囧》的喜乐、《神都龙王》的想象力一样,《私人定制》就是一部贺岁电影,尽情享受导演的思维、享受演员的表演、享受剪辑师的变换、享受摄影师的视觉,然后走进人物的世界,这就是也应该是电影本身的价值。

 

电影就是电影,电影艺术本身就应该是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形式,有人为艺术片的感觉悲欢离合,也有人为科幻片的思维惊奇赞叹,就像看不懂毕加索的人不明白抽象的意义、听不懂贝多芬的人更喜欢流行歌曲一样,中国有句老话,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而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开放、平和、宽容的心态,让电影成为电影。

 

《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冯小刚是一个敢于挑战自己的导演,也是一个站出来关注社会和民族的导演。俗一点地说,一个成名已久的大导演,保持着不间断地为观众带来不错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对事业的真诚,对人生价值的追求,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做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