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百年老店“黄天源”和“采芝斋”谁聪明

(2009-09-26 22:59:01)
标签:

33元高价面

2元贝母糖

糕团

观前街

百年老店

前些天,我从乐桥横穿观前街到粤海药房去买药,回来时想,久未逛观前街了,趁此从头至尾走一遍吧。上次女儿从上海带回新婚女婿,都说要带他到观前街一游。

我虽说是老苏州,经常路过此地而不入内。虽说观前街辉煌,繁荣,我只觉得失去了过去的宁静和温馨。不象有些人愿意挤在人多之处淘时髦货。东西超市都有,且便宜。我的生活简单、方便。就避着,觉得这更是年轻人和外地人的购物天堂。

我挂念着“黄天源”和“采芝斋”。听电视上说,“黄天源”变更经营路线,卖高档面,我好奇想去见识一下。到了“玄妙观”东边“黄天源”店面前,确实大变样了。

店堂左边照旧辟出一长间,是卖自产的特色糕团的。可能是下午了,只剩下“蜜糕”,4元钱一条。其它的,全都没货了。隔断窗口玻璃上贴了不少标价的纸牌子,有“定胜糕”、“豆沙糕”这些,最便宜有1.5元一条的。另有盒装的糕团,现成的礼盒50元一盒,是单一种类糕团,只剩下几盒了。也可自选花色品种装盒,我想买,但无货了。

店堂的大部分面积被一个个糖果和外产糕点柜台占满。穿着青花印染布拼镶服装的营业员站着,我看没什么生意。我能想象逢年过节,这儿的热闹和拥挤。如新年卖“糖年糕”,清明节卖“青团子”、老年节卖“重阳糕”…。因人太多,顾客在店内无立足之地,只能占着街面排队,自然要遭风吹雨打和日晒了。

我在店内粗略转了一下,有一个柜台是卖它自产的盒装、袋装和真空包装的糕团,大小各异,有不少种类,营业员会主动上来热情介绍品种。其它柜台内都是外面食品店都有的大路货,没有什么特色。我退出店门。忽然又想起面店呢?原本不是生意不错,我常在此吃馄饨和面吗。

我问店前卖栗子的人“在何处卖面?”。她说往里一直走。

我眼睛近视。第二次进店,才发现走到底,右侧面有个收银柜台,墙上挂着牌价,面全部是十五元以上一碗,最贵的“虾仁爆鱼面”要31块一碗。我扫视了一下,懒得看。见边上一个洞门,原来面店深藏在里边呢。

经过一条过道,左面是“冷菜处”和“发面处”,也是隔着。沿窗放着一排装卤菜小盆,有卤鸭等十几元一份的。走完过道再进去,别有洞天,是吃面食处。但嵌在里面很憋闷。

大约有十来张桌子,还有间雅座。里面只有一张园桌,桌椅看起来象红木的。安静得很,只有一对外来夫妇在吃。我问:“你的面多少钱?”男的说:“31元”。我说:“31元的面肯定好吃了。”他说:“不好吃”。又对我说:“这儿没生意”。我就退出来了。

见有个老妇,在收银柜前看了一会后,在买六块钱五只的“糯米烧卖”。

马路对面就是“采芝斋”。

规模比以前扩大了,整修一新。店门装饰得古色古香,也符合店名,就好象有了一股仙气。在大门上方,店名的大字两旁,醒目地突出“同治创建”、“百年老店”几个字,使人过目难忘。

虽说也是卖糖果、糕点,因是自产自销就不一样了,看起来这儿生意很好。

我见到了熟悉的,也是我老母亲爱吃的“虾子鲞鱼”,店家会经营,分着好几等品质和大小装盒,有贵的,也有便宜的。适合不同消费层次的人。还有“松子”等软糖、棕子糖、麻饼等,有整盒,也有拆零的。

店面宽敞,有现做现卖的肉月饼,有卖各种自制蜜饯,有五块钱一小园盒的敲扁橄榄、青橄榄、还有话梅等,品种琳琅满目。如要买大包装的也有。袋装、盒装都可。

虽超市也有,但买此店的货,心里放心。有食品安全感。毕竟是百年老店,我是吃着他的东西长大的。货真价实呀。

右边一个柜台,几个港台的客人买了不少小袋“薄荷糖”、止咳的“贝母贡糖”、暖胃的“姜汁糖”,均是2元钱一袋(50g)。带回去广为散发品尝,还大包小包买了些精致的盒装糕并。

我也买了“薄荷糖”和“贝母贡糖”,“贝母贡糖”袋子上的说明详尽,画着清宫太后,说明是历代进贡之物,印有贝母贡糖的中药成份和效果,虽然只有2元钱一袋,却做足了文章,也为“采芝斋”的百年老店做了宣传广告。

我看到了1.5元的“袜底酥”,我想我下次去看望母亲时,会到此店带些正宗的给她吃,因为她怀念儿时吃过的点心。

在店堂的最里面,“采芝斋”也集中在卖不少外来的糖果、糕点等。

“采芝斋”的左侧是“采芝斋”茶楼,经营场所在二楼,在这儿,顾客可边品名茶,边看评弹演出。每位15元。这是新开出的经营项目。

在一个周末的下午五点左右,我又路过“黄天源”,又进去了,

看到的情况与上次大不相同:

高价面卖得很好,尤其是价最高的。不少牌子上的面已卖光,,牌子都摘下来了一把。糖果、糕点柜生意也不错。糕团更是。只买剩下“蜜糕”等三种。

面点收银员和服务员都说生意挺好。以前忙且累,几块钱一碗的面不挣钱,现在吃的人虽少,但几十元一碗面,钱来得快。现在着重面的质量,做工很精细,而且面的浇头是另外分开放的,不和面混在一起要好吃多。服务也好了,是服务员端面上来的,不用自己去挤着排队拿。

大概这就是优质优价吧.。

还有,听收银员说本店最贵的面是33元一碗,如果顾客再买点卤菜就更贵了。但越贵的东西越卖得好。

看来这年头,有钱的和舍得吃的人也多。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真是不差钱。

两个门对门的百年老店,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做法。都是在市场经济中动足了脑筋。也许他们的做法都对,也许他们两家都是聪明的。

“采芝斋”是立足于本店的特产和特色,走大众化的经营发展路线,

“黄天源”是学“肯德基”和另一个面店的高消费。卖高价的面条。实际上排斥了绝大多数中低收入的大众。没有按照“薄利多销”的惯例。为了“高档”,花了很多钱去装修房子、更换成高档桌椅等。但实际上除了价格的“高档”外,并未令更多的大众感到它有多“高档”。

另外想想观前街店面寸土寸金,光每月房租要交多少钱。要维持和发展本店很不容易。就看谁家“聪明”,会经营,会看准商机。搞不好,投进去的钱非但得不到回报,反而会把“本”也蚀掉。

我对黄天源很有感情。想起小时候,在“黄天源”窄小的店堂里,常吃带着很多藕粉的猪油豆沙“八宝饭”的情景,现在再吃任何“八宝饭”也没那时的好吃了。

好糕团,会让人回味无穷。85年在常熟旅游时,一家小店的薄荷方糕和玫瑰方糕,令家人至今难忘。

其实“黄天源”有百年传承的下来的“金字招牌”和制糕技术,糕团选料精细质优、香糯可口,味正、花色多。纯植物原色,不含人工色素,天然环保。“黄天源”糕团名扬中外,深受顾客欢迎。

“黄天源”完全可以重点转到“糕团“上,把主业做得更好、更强。..

卖33元一碗高价面的“黄天源”与卖2元一袋贝母贡糖的“采芝斋”谁聪明? 

很难说。让时间来考验,让市场来说话。能挣到钱才是硬道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