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懒爱劳动勤快江南 |
分类: 读书教育 |
2010年5月27日 星期四 晴
我不是懒宝宝,我是享受宝宝
1
与同事聊天,聊她刚上大一的儿子,和她儿子室友的故事。
中心主题是――懒。让人啼笑皆非的经典故事有:
同事儿子一周回家一次,大包小包全是脏衣服、臭袜子;
某室友几个月不洗衣、几周不洗澡、除了上课不离开床,室友忍无可忍,集体讨伐后才有所改善;
寝室里总弥漫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异味
……
2
同事是个温柔的妈妈,说起这些觉得好笑也无奈。回忆起他儿子小时候是个爱整洁、爱劳动的勤快孩子,现在长大了,开始独立生活了,怎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大家左言右语,逐渐理出孩子变“懒”的原因:
从家长的原因来看,父母的娇惯是重要因素,担心孩子受累吃苦,不要求孩子参与劳动,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孩子便养成不爱劳动的习惯。
从客观条件来看,孩子的课内课外学习负担太重,各种文化班和兴趣班交织密集疲于路途奔波,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家长和孩子即使有心,孩子也无力无时间再参与劳动。
从社会环境来看,学校和社会对孩子的评价标准中,“爱劳动”不是主要条件,缺乏舆论环境的引导和实质效果,孩子也会缺乏劳动的积极性和源动力。
从主观条件来看,现在生活条件太优越,各种娱乐休闲活动实在丰富,例如上网、电脑游戏、户外活动等。人本性惰,大人小孩都不能免俗,如果没有父母的要求、环境的压力、自身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让孩子放弃娱乐而选择枯燥无味甚至辛苦的家务劳动,似乎不现实。
3
坐在电脑前,想起这番谈话,觉得我们这些父母真是绝对中国式善良的父母,不仅容忍孩子生活上的懒惰,还千方百计替孩子想理由、找借口,对孩子是母鸡爱小鸡般的绝对呵护和包容。
再想想现在的江南,真能评为“勤快宝宝”。各种家务活,他能参与的绝对要“搀和”;他能独立完成的,绝对不许大人干涉。其实,他哪有“劳动”的概念,只是觉得好玩儿,完全凭兴趣做事儿,一切在他眼里都是“游戏”。当然,能博得大人的夸奖和笑容,江南也非常满足。
4
孩子天生没有“懒”的想法,也没有“偷懒”的意念,他们的心灵都是纯洁美好的。我们父母要保护孩子的积极性,多鼓励多引导多赞许,让“勤奋”的好习惯相伴终身。
耳边响起了那首好听的歌曲《劳动最光荣》……
江南20个月。饭后忙着搬餐椅,码放得整整齐齐。两张椅子必须并拢还得在一条直线上(这点嗜好跟他爸一样,吹毛求疵)。瞧,小家伙的认真劲儿!裤子快掉了,也浑然不觉.
在地板尿哗哗后,转身跑到卫生间,拿来海绵拖把,一上一下来回蘸。动作完全学大人,而且不准大人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