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伏生称谓与生卒年考略

(2020-07-15 11:54:04)
分类: 齐东文史与

   

伏生称谓与生卒年考略

王大生

        自汉初以来,《尚书》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今文《尚书》,是经伏生根据秦焚书坑儒时自己壁中所藏整理而成,因为是以汉隶书形式书写的,有别于汉武帝时发现的古文《尚书》(已失),故称今文尚书。伏生是今文《尚书》最早并且是唯一的收藏者、整理者和传播者,所以后人评价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之说。隋唐时期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经非伏生作,似与邹平无涉。然当汉文之世传《尚书》者,惟伏生一人尔。”清成瓘说:“汉初《尚书》惟伏生今文一本,出最先,传之者亦最众。”今文《尚书》的传世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继承与社会文明进步贡献巨大、影响久远。唐贞观21年,太宗下诏以伏生配享孔子庙庭,尊为圣人,进文庙与孔子一起享受百姓万民祭祀,到了宋真宗咸平四年伏生又被朝廷追封乘氏伯,其后世子孙世袭五经博士之荣光。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为我们留下了中国汉文化中许多重要的历史典籍和文献史料,可谓功莫大焉。如果《尚书》失传,则书中所载历史将被岁月所吞没,我们今天所知道的许多历史就成了传说。所以伏生传《尚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伏生称谓  

        现在人们所说的“伏”姓之“伏”字,古同“宓”,故“伏生”也可称为“宓生”。然据考,“虙”字亦通"伏"。如虙羲氏,即伏羲氏。后也误以为“”。《孟康汉书古文注》:“宓,今伏字。皇甫谧云:伏羲或谓之宓羲。考诸经史纬侯无宓羲之号,必后世传写误以虙为宓。”如此,伏、宓、虙,三字同音,皆指伏姓,然宓为虙字之误。

        伏生是伏羲氏的后裔,是孔子学生子贱之后,名胜,汉尊号征君,后世又称伏夫子、伏生、济南生等。汉征君或伏征君之谓,是因为汉代在提升和重用选拔人才时的制度中皇帝征诏称征,伏生秦时被皇帝聘用为博士,故曰伏征君。伏生始封博士于秦,至汉其学传天下,万古留名,故曰汉征君。夫子、生,都是对他的尊称,这是比较通行的说法。然又有不同的版本,如网络《尚书大传》载:“旧本题汉伏胜撰。胜,济南人。考《史记》、《汉书》但称伏生,不云名胜,故说者疑其名为后人所妄加。然《晋书·伏滔传》称远祖胜,则相传有自矣。《汉志》书类载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无伏胜字,《隋志》载《尚书》三卷,郑玄注亦无伏胜字。陆德明《经典释文》称《尚书大传》三卷,伏生作。《晋书·五行志》称汉文帝时伏生创纪大传。”据考,西汉司马迁《史记》和东汉班固《汉书》以及《汉志》《隋志》也都称“生”。又,伏氏宗祠网中说:“伏胜,字子贱,春秋时博士,历史上称之为伏生。”名字可以理解,春秋时博士就不对了。因为春秋时还没有秦始皇,也没有伏生,与《史记》“故为秦博士”不合,必是作者笔误。无论“伏生”还是“伏胜”,皆指一人无疑。至于济南生之称谓,有两种说辞。一是来源于《史记·儒林列传》“伏生,济南人也。”“如谓汉朝伏生。伏生,济南人,故称。”二是伏生虽生于战国,博士于秦,然他的博学只是到了秦亡汉兴后才得于传世,他的名字也随今文《尚书》的传播留于后世。伏生故里属汉代济南郡,故曰济南生。如元至顺二年,元朝名吏,著名史学家,累官礼部尚书张起岩在为邹平县尹曹叔明重修伏生祠所作《修祠记》云:“先生为秦博士,秦坑儒,无所施其学,其学至汉始传。然则先生之学既施于汉,而名以显于后世,故余不系之秦,而系之汉,题曰汉济南伏先生。”据文献推论,伏生的济南生之称谓早就广传开来。例如唐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诗句:“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唐皇甫冉《沣水丰鄠县读书》诗句:“上古全经皆在口,秦人如见济南生。”唐司空曙《送王先生归南山》诗句:“儒中年最老,独有济南生。”推论济南生的称谓并非只在唐及唐以前,而是一直流传使用。如宋苏轼在《和致仕张郎中春昼》中“跪履数从圯下老,逸书闲问济南生”便可以为证。可见,在唐甚或更早时期以及唐之后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主流社会和文人墨客中,伏生的“济南生”之名已成为习用。

 伏生生卒年    

        伏生生卒之年,多说无考。直至清末陈蜚声纂《伏乘》认为,伏生生于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汉文帝后元三年,享年99岁。因为历史久远,资料匮乏,许多内容早已无从考察,故这一说法并不一定十分准确。民国《邹平县志·艺文考下》载东汉末年儒家学者郑康成《尚书大传序》曰:“盖自伏生也。伏生为秦博士,至孝文时,年且百岁。”清著名诗人、文学家王渔洋的第九代裔孙,已故邹平文化的代表人物王红先生曾考证认为:伏生生于公元前260年,卒于公元前168年。邹平文博网则载“伏生,约公元前268年—公元前178年。”《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载:“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召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试想伏生90余岁时还请晁错到府上受《尚书》于他,故邹平文博网这个信息恐有不妥。不用管陈蜚声的99岁,还是郑康成《尚书大传序》说的“百岁”,还是王红氏的92岁,还是邹平文博网的90岁,伏生生于战国,博士于秦,传书于汉,卒于汉,了无错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