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迷迷糊糊中,好似听到檐口滴滴答答的滴水声,若有若无,不太真切。甚至还有几声闷闷的轰隆。早上起床,推开窗,果然下雨了,而且雨势还不小。我们的雨伞都还在行李箱里,行李箱呢又因为寨子了道路高高低低,导游建议不要带,所以留在了大巴上。我们出不去了。下楼简单地吃了个早饭,又回到房间。我刷手机,小龙女看电视打发时间。
快到中午了,雨小了很多,基本停了,准备出门吃饭。之前导游说过,今天中午是当地特色的长桌宴,来到饭店,桌子果然是长,一边坐十个人一点问题都没有。我们团是二十人的小团,所以刚好。贵州的菜主打一个酸字,这次的主菜是酸汤鱼。制作原料主要有鲜活鱼、番茄、白醋等,美味可口,一种酸酸的感觉。汁浓味鲜,鱼肉细嫩。是当地老百姓最爱吃的一道名菜。有着“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的说法。当地老百姓干完农活回到家,舀一勺酸汤喝下肚,既解疲又开胃。历史上的贵州,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和对外交流不便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商品的贸易交换。生活用品的短缺,特别是食盐的匮乏,促使人们不断地去克服、去创造,不断地丰富自己的饮食文化。久而久之,这里的人们便创制出一种“以酸代盐”的饮食调味方法。“以酸代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食盐短缺的困境,也丰富了饮食的品种。特殊的地域条件,传统的民族饮食习惯,酿构了贵州自成一体的酸系列饮食文化。这里的酸汤鱼,酸中带着一点辣,喝一点,满口生津,回味无穷。说实话,很合我的胃口,只可惜,量不大,每人没几筷子,就见底了。
这长桌宴上,还有个特色,叫做“高山流水”。这可不是古曲名,而是当地人对远方而来的最尊贵客人的一种敬酒方式。苗族敬酒文化种类繁多,有“拦路酒”“拦门酒”“牛角酒”“牵手酒”“团圆酒”等敬酒礼,其中以西江苗寨“高山流水”迎宾敬酒最为隆重,规格最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首先,按照字面理解,“高山流水”就像从高山上倾倒而来的酒,一般是敬酒人站在客人身后,端着酒碗高低排列,从最高处依次向下倒酒形成“酒瀑”,最后流入客人碗中,象征着对客人的热情像山一样高,和客人的友谊像水一样长;其次,作为尊客敬客酒礼酒规,“高山流水”敬酒礼秉承了苗族传统待客规则,如在敬酒过程中不能碰到敬酒人的手、喝酒时不能站立、先敬场上最年长的客人等等。自“高山流水”敬酒礼产生的那一天起,苗族热情好客的真情就已融入接待游客的“高山流水”中。“西江是天下西江,无论客人从祖国哪里来,都是一家人,都要用‘高山流水’敬酒礼来接待。”我虽然不胜酒力,但是盛情难却,一口气就喝下了一晚米酒。虽然有点上头,但心里还是很开心的!
再见了苗寨,有机会还会再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