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孕育过程全揭秘——《子宫日记》

标签:
育儿依依妈妈电影光影育儿 |
分类: 光影育儿 |
虽说怀胎九月在人的一生中很短暂,但是对于完全看不见摸不着的这266天,绝大部分孕妇难免要心怀忐忑,尤其面对现在日趋恶劣的生存环境:空气污染、食品安全、工作压力、装修危害、交通意外……我们常常忍不住地担心:孩子会健康吗?会不会意外流产?生孩子的时候又会否遭遇难产、大出血?孩子有无畸形、兔唇……这些疑问几乎伴随着我们的整个孕程。虽说现在产检越来越详细,增加了以前不曾有的唐筛,羊穿等等医学手段,但在黑暗的子宫中的宝宝到底发育得如何,我们又将从何而知?
由美国国家地理频道2005年10月7日首映的《子宫日记》(In the Womb) 使用先进的3D和4D动态立体扫描技术为子宫打开了一扇窗,使我们能一窥子宫内胎儿的发育过程,也首度呈现出暗无天日的子宫内从未被人得知的世界。
《子宫日记》记录了一位母亲从受孕到生产的全过程,即记录了一个小女婴9个月内如何在子宫中从单细胞长成发育完全的小宝宝。
影片不仅使人们眼界大开,还颠覆了以前对于胎儿的很多认识,原来胎儿会在母腹中微笑,还会打哈欠,甚至做梦!
全球每年有1亿3千万名女性会经历怀孕、生产的过程,越了解这段过程,就越能大幅减低风险。研究指出,看见宝宝在子宫内的脸庞与表情,是令人非常震撼的经验,早期建立父母与宝宝之间的情谊,有助于宝宝出生后的发育,以及宝宝与父母的长期亲子关系。
《子宫日记》不仅是一部让所有害喜的准妈妈有切身体会的纪录片,对于备孕的年轻夫妇甚至已经有了小宝宝的爸爸妈妈们也相当有吸引力。影片中除了有大量4D逼真的动态画面,还对所有父母都关心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科学论证,如:生下健康宝宝的几大要素,母亲饮食与情绪对胎儿的影响,胎儿性格形成等。
影片内容关键点:
漫长的孕育过程从受精开始。精子的质量取决于父亲的作息。烟酒,饮食,紧绷的内裤等小因素都会影响到精子的质量。
而DNA的形成有着相当复杂的过程。胎儿继承的基因,已经决定了她的长相和大半的性格,例如是否固执,聪慧。她爱刺激或者精通音乐。甚至是否易患某种疾病,如癌症,精神分裂症或糖尿病。受精的一刹那就已经决定了她人生的大半部分。
人类有98.5%的基因和大猩猩一致,75%与狗相同,33%与黄水仙相同。
卵子受精后约一天开始分裂。干细胞分裂成200多种细胞,发育成人的任何部位。受精后7天进入子宫。头三个月单一卵子成为完全成形的婴儿雏形,但所有的人体特征,如四肢、神经、器官、肌肉,在脆弱的头9周就已经规划好。
15天后出现日后的脑部和脊椎部位。
女性一旦怀孕,全身都会发生剧烈变化。血流量将增加50%、以供给子宫内的小生命。胚胎着床之后就开始从母体的血液中汲取养分。
心脏是最先形成的器官,第22天开始运作。
发育8周已经有小人儿的摸样。
2个月后卵黄囊萎缩,不再为胎儿提供养分。这个任务移交给胎盘。胎儿不需要的所有废物也排回到母亲的血液中。胎盘也会过滤母亲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但不能过滤所有的有害物质,所以母亲要避免酒精、尼古丁和处方药。因为这些物质会直接传给婴儿。母亲的身体有时候会自然做出反应,比如闻到肉、海鲜等恶心,或者特别想吃某类食物,以确保胎儿获得所需养分。
头三个月,孕妇可能会特别不适。怀孕初期荷尔蒙激增,导致部分孕妇感到恶心。这阶段分泌的黄体激素,就是预防母亲排卵。其他荷尔蒙则防止母体的免疫系统排斥体内异物成长。
约9周大时胎儿开始全身抽动,这有利于刺激肌肉发育和强化关节。
心脏也由最初的每分钟20-25下到157下。
3个月时往往可以开始做第一次做超声波扫描。训练有素的专家能鉴别出胎儿的健康状况,也能更准确地建立预产期。
即便宝宝要一周岁才能走路,但胎儿11周时就已建立将来踏出第一步的基础,他们在子宫内就会踢腿。
12周后进入妊娠中期,此阶段流产的风险比较低。
4个月时胎儿已经14公分,神经系统开始运转,动作开始由脑部控制。手指脚趾各自分离。已有很多精细动作。形成本体感。可以用手摸头。
18周开始为吃奶做准备,消化系统形成,开始吞咽,不能消化的物质在肠内形成黑绿色胎便。也是从此时起,母亲能感觉到胎儿的运动。
18周能睁开眼睛。
胎儿已经6个月大,这又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尽管还不到父亲的巴掌大,但即使离开安全的子宫,他也能够成活了。目前医学界认为,24周是胎儿可以出生的最早时间,而且成活率相当高。但不到26周就出生的宝宝中几乎一半有残疾或者学习障碍。
24周,即6个月大的胎儿,进入了发育过程中最精彩刺激的阶段。脑部开始接收感觉细胞发出的信号轰炸,也必须开始解释大量的感觉。感官知觉将成为宝宝开启外部世界的钥匙。
出生前三个月,耳鼻味蕾和触觉神经都已经成熟,
25周长出眼睫毛。新生儿的眼球颜色在出生后头几个月还会改变。耳朵在13周首次听到声波。
33周大的胎儿能辨别某只曲子并随之舞动。
母亲压力大会导致胎儿早产,或者出生体重低。长时间焦虑导致孩子紧张,容易患上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