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经在博文《让孩子“自己做”和“做自己”》中谈到一些应该让小朋友自己做的事情,主要是对两代人育儿观差异有感而发。
其实还是那句话:知易行难。道理知道很容易,真正做到是难上加难。
最近,因为夏天天黑得晚,每天吃完晚饭我们还能带着依依在小区里的游乐场玩一个多小时,在那里会遇到很多其他的小朋友。但依妈发现在依依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依姥姥姥爷总会出面干涉。
案例一:一个3岁的小姐姐捡了很多树叶放在滑梯下的台阶上,这是她“炒菜”的原料,就当她去采集其他“原料”的时候,依依上去一把把这些树叶扒拉到地上,小姐姐回来看到很气愤,推了依依。这时站在一旁的姥爷急忙说:“小姐姐,你怎么推我们呢?”(其实这不利于依依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要因此向别人道歉;同时也不利于依依和别人交朋友,不利于学习正确处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案例二:一个阿姨带着很多小朋友在玩过家家,中途依依跑开了,她原本站的位置被一个5岁小姐姐占了。等依依再想回来玩的时候没地方站了,于是她用手推了小姐姐的后背,这个小姐姐很生气,但也很礼貌,当时就说:“你干嘛打我?你要向我道歉!”这时姥姥赶紧过来和小姐姐说:“她不是打你,我们是小妹妹,你应该让着我们!”(这完全是帮犯了错误的孩子推卸责任,而且年龄根本不是推卸责任的理由,无疑,依依应该当时就道歉。)
由此,依妈感觉其实这类事件每天每月每年在我们的育儿道路上都轻易可见。大人插手孩子的事情,代替孩子做了很多本该他们自己做的事情。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依妈粗粗回顾了下,在养育依依这一年半以来我们犯的类似错误:
1.替孩子解决和其他小孩之间的纷争。
就是上面说到的例子。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孩子之间的纷争乃至争斗应该由孩子自己学习去解决。在自己面对的过程中,她会慢慢理解他人的感受,会学习与人交往的经验。这些宝贵的能力往往就被我们发自“关爱”的几句话给抹杀了。
2.替孩子回答问题、做手工等。
从依依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当家里一个人问她问题的时候,被另一个大人抢答了,依依就不再回答这个问题。是啊,大人的回答让她对回答这个问题丧失了兴趣。本来可以自主回答的,要变成鹦鹉学舌了,这多没趣呀;当然后来她有了转变,就是故意说错答案,比如要是问吃饭了没?一般姥爷下意识的抢答是“吃了。”,可依依回答“没吃”,即使刚刚吃过也这样说。不知这是她的“进步”?还是我们总不进步?
做手工、玩玩具的情况也是这样,如果看着她打不开盖子、搭不好积木、插不上插板、彩泥捏不出形状……我们就急忙在一忙“点拨指导”,迅速地弄成我们想要的样子,那么孩子还学习什么能力呢?她游戏的时候不仅要经历自己能力弱本身带来的沮丧,同时还要忍受大人处处显示比她强的双重沮丧。
曾经看到一个两岁孩子的妈妈陪女孩子玩水果切切乐。女孩子手中拿的木头小刀往往对不准水果磨具的夹缝。妈妈就总是在旁边呵斥“告诉你多少遍了,刀刃要对准这个地方”,甚至一把抢过女孩手中的小刀,边切边唠叨:“看到了吧,这个地方,知道了吗?记住了吗?”于是,这个小女孩显现出了和她这个年纪完全不相符的隐忍和沉默,接过妈妈手中的小刀,继续切。
孩子不是靠我们的编程行动的机器人。玩的乐趣就在于能不断的自己探索尝试各种的可能性,包括失败。

3.不该总为孩子找借口
面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习惯给她找借口,比如:她可能哪儿不舒服?她昨晚没睡好觉。她现在想睡觉了等等等等。诸不知这不仅不能帮孩子克服坏情绪,反而会让孩子越来越任性,而变本加厉地发脾气。因为她只掌握了这种方式,让大人帮她达到她想要的目的。
其实我们更该做的是教会孩子正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掌握疏导坏情绪的N多方法:数数、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出门跑步、和他人聊天……
大人该做的不是找借口,而是给孩子机会,给孩子时间,和孩子一起面对,一起成长。
当然伴随着依依的成长,小至吃饭穿衣、铺床叠被、炒菜做饭……大至学习旅行工作社交,我们以后还是会遇到许多类似不该帮孩子做的事,如果我们建立的原则是培养孩子的自立精神和独立能力,如果我们能真的相信孩子,那么我们就不会盲从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和习惯,不会帮孩子做很多本不该帮的事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