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在纠结着要不要带依依去上亲子班,北京的冬季真是寒冷,院子里的小朋友一刮风就很少出来,依依每天在家面对姥姥姥爷和阿姨,总想在周末的时候带她去见见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这是想给她报亲子班的最初原因。其二,听同事说她的女儿上了亲子班,她感觉有帮助,原来想的是红黄蓝据说是北京最早最专业的亲子早教中心,去体验看看吧。毕竟有专业的专家育儿指导,了解孩子的敏感期,能设计合理的亲子游戏等等。结果没想到让依妈我大失所望。
课程一开始,还真像上课了,老师第一句话就是:“请妈妈带着宝宝到橙色地垫上坐好,不要说话,老师要开始上课了。”天,一周岁的孩子能坐好和不说话吗?依依直冲冲地朝老师走了过去,我只好把她拉了回来。做完自我介绍,领了笑脸贴,依依手上拿着笑脸贴有的玩了似乎安静了些。
老师开始唱红黄蓝亲子园园歌,什么“妈妈像太阳,爸爸像月亮”,还配有手势,唱太阳月亮的时手指都指着天上,依妈觉得依依根本不明白,教室的天上没有太阳和月亮。哎,哪怕天花板上贴点太阳月亮的图片呢。
结果老师又让坐好看黑板!居然让小朋友看黑板啊
!写了一首大母鸡下蛋的诗,让妈妈先念,然后跟着音乐念,把宝宝放膝盖上颠着腿念,总之念了好几遍。
然后可能是觉得小朋友该起来活动活动了,就让妈妈领着宝宝们沿着浅黄色的垫子走几圈。
然后又坐下,玩钓鱼。示范结束后,把小朋友们分组,钓到的“鱼”放到小桶里。看看哪个小朋友钓的多。依依对钓(所谓锻炼手眼协调能力)的过程根本不感兴趣,就对小桶感兴趣,自己拎着桶在教室里转来转去。等其他小朋友交了桶,她还不愿意交,结果老师拿走了,依依哭了一鼻子。
紧接着就是下一环节了,放音乐,老师让听两段音乐有什么不同,结果是一段节奏快,一段节奏慢,原来老师要说快的节奏像兔子,让妈妈领着宝宝在地垫上学兔子蹦,慢节奏的像乌龟,让大家在地上爬,可是这一段完全用语言来说明小朋友哪里听得懂?后来老师拿出了乌龟和兔子的手偶,这下可好,依依马上朝老师的手爬了过去,老师怕手偶被依依抢到,先是拿高,后来藏到背后去了。
然后是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往空的矿泉水瓶子里装豆子。然后妈妈给拧上盖子,让宝宝用手推瓶子走,然后用脚踢瓶子。依依很快就装好了豆子,但她不愿意踢也不愿意推,就喜欢把盖子拧下来。然后拿着瓶子甩啊甩,把豆子甩得遍地是,依妈到处捡豆子。收瓶子的时候依依不愿交,结果老师拿走依依又哭了一鼻子。
依妈总结:
1.这样的亲子课,依妈绝不带依宝再去上了。是啊,红黄蓝说他们认真备课,一节课中融入了语言、大动作、手指精细动作、感统训练等环节。但是我觉得首先要孩子上着高兴,而不是从头到尾让孩子不知所云并感觉沮丧。
2.另外,环节设计上是不是可以不这么机械?比如:大母鸡语言环节完全可以取消,放到龟兔手偶表演时再说相应的龟兔儿歌,既有语感训练,又有形象认识。
3.教具孩子不愿意还的时候是不是能采取其他方法,转移注意力以后再换走。
依爸点评:
1.老师哪是给孩子下指令啊,没有孩子听得懂,就把妈妈们指使得团团转。
2.这么小就让孩子PK啦?(他指钓鱼看哪个小朋友钓得多),孩子可以对把鱼钓到桶里感兴趣,也可以是对把鱼从桶里钓出来感兴趣,也可以是对桶感兴趣,或只对“鱼”感兴趣。总之,老师即使是一对多,也应该对不同的个体加以指导。
回过头来想,或许还是蒙氏的一些理念有道理,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要让他充分的用感官认识世界。玩什么玩够,要走,就让他走够等等,儿童有自己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家长要尊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