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律诗、绝句、对联相关知识

(2019-10-31 23:17:51)
分类: 诗集

律诗、绝句、对联相关知识

 

七言律诗

 

第一种:首句平起平收  首句入韵

1.(平)平(仄)仄仄平平,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5.(平)平(仄)仄平平仄,

6.(仄)仄平平仄仄平。  

7.(仄)仄(平)平平仄仄,

8.(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首句平起仄收   

1.(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仄)仄仄平平。  

5.(平)平(仄)仄平平仄,

6.(仄)仄平平仄仄平。   

7.(仄)仄(平)平平仄仄,

8.(平)平(仄)仄仄平平。  

 

 第三种:首句仄起平收    首句入韵

1.(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仄)仄(平)平平仄仄,  

6.(平)平(仄)仄仄平平。  

7.(平)平(仄)仄平平仄,

8.(仄)仄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首句仄起仄收

1.(仄)仄(平)平仄仄,

2.(平)平(仄)仄仄平平。  

3.(平)平(仄)仄平平仄,

4.(仄)仄平平仄仄平。   

5.(仄)仄(平)平平仄仄,

6、(平)平(仄)仄仄平平。

7.(平)平(仄)仄平平仄,

8.(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格律
  
  五律有四个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第一种格式:首句入韵仄起式
  1.(仄)仄仄平平,  

    2.  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5.(仄)仄平平仄,

6.平平仄仄平。    

7.(平)平平仄仄,

8.(仄)仄仄平平。  

 

第二种格式: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1.(仄)仄平平仄,

   2. 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

   4.(仄)仄仄平平。  

   5.(仄)仄平平仄,

6. 平平仄仄平。    

7.(平)平平仄仄,  

8.(仄)仄仄平平。  

 

第三种格式:首句入韵平起式
 1.  平平仄仄平,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8.平平仄仄平。      

第四种格式:首句不入韵平起式
 1.(平)平平仄仄,

2.(仄)仄仄平平。  
 3.(仄)仄平平仄,

4.平平仄仄平。    

5.(平)平平仄仄,

6.(仄)仄仄平平。  
 7.(仄)仄平平仄,

  8.平平仄仄平。    

七言绝句:四联四句。(区别于律诗:四联八句。)
七绝格律分两大类,合四种句式:
平起式两种: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起式两种:1仄起平收,首句押韵2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一般而言,第一二四句平声同韵;第三句仄声不同韵。第二四句倒数第三字通常为仄音;整首诗的意境高,文辞雅,寓意深。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平起平收,首句押韵:

(平) () 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2、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平收,首句押韵

(仄)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言绝句格律

 

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别,

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可押仄韵且韵脚必须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讲究平仄。

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果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

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情况不多见。

平仄基本句型:

1、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2、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3、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4、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

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平起或仄起主要看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对联相关知识

对联的基本对仗格律要求:

 

对联的特点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文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工整简练。对联的特点概括起来是“六相”,分叙如下:

   
.字数相等
   
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字数分别相等。有一种特殊情况,即上下联故意字数不等,如民国时某人讽袁世凯一联: “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上联“袁世凯”三个字,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意思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叠字与重字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相一致。如明代顾宪成题无锡东林书院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但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所谓同位重字,就是以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所谓异位重字,就是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不过,有些虚词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杭州西湖葛岭联:“桃花流水之曲,绿荫芳草之间。”
   
上下联“之”字同位重复,但因为是虚字,是可以的。不过,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称为“换位格”),如林森挽孙中山先生联:“一人千古,千古一人。”

.词性相当
   
在现代汉语中,有两大词类,即实词和虚词。前者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应具有相同或相近词性。首先是“实对实,虚对虚”规则,这是一个最为基本,含义也最宽泛的规则。某些情况下只需遵循这一点即可。其次词类对应规则,即上述12类词各自对应。大多数情况下应遵循此规则。再次是义类对应规则,义类对应,指将汉字中所表达的同一类型的事物放在一起对仗。古人很早就注意到这一修辞方法。特别是将名词部分分为许多小类,如天文、时令、 地理、官室 、草木 、飞禽等。最后是邻类对应规则,即门类相临近的字词可以互相通对。如天文对时令、天文对地理、地理对宫室等。

.结构相称
   
所谓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也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等。如李白题题湖南岳阳楼联:“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结构。其中,“水天”对“风月”皆为并列结构,“一色”对“无边”皆为偏正结构。
   
但在词性相当的情况下,有些较为近似或较为特殊的句式结构,其要求可以适当放宽。

.节奏相应
   
就是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如:“莫放 春秋 佳日过;最难 风雨 故人来。” 这是一副七字短联,上下联节奏完全相同,都是“二——二——三”。比较长的对联,节奏也必须相应。

.平仄相谐
   
平仄相谐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上下联平仄相反。一般不要求字字相反,但应注意:上下联尾字平仄应相反,并且上联为仄,下联为平;词组末字或者节奏点上的字应平仄相反;长联中上下联每个分句的尾字应平仄相反。二是上下联各自句内平仄交替。当代联家余德泉等总结了一套“马蹄韵”规则,简单说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这样一直下去,犹如马蹄的节奏。
   
对联平仄问题不是绝对的,在许多情况下可以变通。如对联中出现叠字、复字、回文、谐趣、音韵等,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

.内容相关
   
什么是对联?就是既“对”又“联”。上面说到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同、节奏相应和平仄相谐都是“对”,还差一个“联”。“联”就是要内容相关。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内容应当相关,如果上下联各写一个不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映、贯通、呼应,则不能算一副合格的对联,甚至不能算作对联。
但对联中有一种形式叫“无情对”,上下联逐字逐词对仗工整,但内容毫不相关,上下联意思对比能造成意想不到的趣味性。成名于清末民初人称怪才的何淡如以广州方言俗谚“一头雾水不知宗”对唐诗名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