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唤回自信心理疏导方法

(2013-04-22 10:48:16)
标签:

心理咨询

自信

                  唤回自信心理疏导方法              

    人们一般在遭遇挫折和灾难时,丧失感、愤怒感、恐惧感、无助感、焦虑感、自卑感、孤独感、无奈感往往占据整个心理,这次的汶川大地震尤其如此,如果心理疏导及时,干预得法,人们就会化悲痛为力量,迅速走出心理阴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因此,心理疏导和干预的重点应放在“唤回自信”,帮助求肋者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如何唤回自信:
                         唤回自信心理疏导方法


      *走出“三个误区”:

      走出心理创痛应激期—— 一般人在遭受挫折和灾难1——2周内,是心理创痛反应最激烈的时期,象这次汶川大地震,两周过后,大多数人在综合力量的推动下极度悲痛的情绪渐渐趋于平静,在政府和救助者的帮助下开始面对和安排自己的生活。对于一部分肢体和心理伤痛太重的症候群体,已经过了应激期,因此心理疏导和干预就要考虑从长计议,有计划、分步骤、按心理创伤程度轻重来分别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这时会化的时间更长一些。一般心理创痛持久的人,有的甚至相伴终生,大都不会影响正常生活,只是需要化时间去重新唤回生活信心。

      走出心理救助依赖期——人是需要相互支撑的,尤其是在遭受挫折和灾难后,这种愿望会更强烈。但人不能失去自我,尤其是在灾难和挫折面前,更要昂起头颅,挺起脊梁,找回自信,救助的周到细致不能成为包办代替,需要更多的从心理上强化被救助者的健全人格,唤回被救助者的生活自信。

      走出心理创伤关注期——人在遭受挫折和灾难后,人们的关怀、同情和帮助是必要的,但过分同情和关注,事事包办代替,不断抚慰不了伤口,只能强化伤痛,这时候需要的是引导和鼓励求助者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以不断唤回自信心理。

                               
                                           唤回自信心理疏导方法

*找回“六种心理感应”:

      找回安全感——心理学认为:人都是有自己的生活圈的,不论大人小孩。只有当人生活在自己熟悉和亲近的生活圈子里,他(她)才会感到最安全。当人受到挫折和灾难损害时,恐惧、焦虑、愤怒、失望的情绪会使他(她)一度失去安全感。人们的关怀、抚慰和帮助只能使他(她)获得暂时的安全感,最好的办法是在引导他(她)倾诉喧泄出不安全情绪时,帮助和引导他(她)找回自己亲近或熟悉的生活圈子和社会支持系统,重新找回心理安全和自信。

      找回适应感——心理学认为:人在遭遇挫折和灾难时,身心在受到损害条件剌激时,会激发人的适应潜能,以保护人的生理平衡,适者生存,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真理。面对挫折和灾难时,打破或丢失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和心理平衡,原有的失去了就失去了,沮丧和自责救不了自己,要学会不怕失去,旧的不去新的不来,重要的在于调整心态,珍惜自己、珍惜现在自己所拥有的,重构心理平衡,这样才能找回自己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信心和能力。

      找回融入感——心理学认为:人离不开群体,人是需要被认同和欣赏的,也是为自己为他人活着的。因此在遭遇挫折和灾难时,不论是身处熟悉的生活环境还是陌生的生活环境,不能逃避和封闭自己,要帮助和引导他(她)们尽快融入到集体中去,在相互搀扶和鼓励中获得发自内心的自信。

                                       唤回自信心理疏导方法



      找回报恩感——心理学认为: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当挫折和灾难来临时,人为和老天的不公降落到你的头上,政府、社会和亲朋的救助也同时来到你的身边,一味的报怨前者,对后者视而不见,你就会成为一个自私、狭隘、偏执、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既看到前者,更看到后者,从人们的支持和帮助中获得感动,激发行动,报答那些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受伤的心理才能找回生活的自信。

      找回成就感——心理学认为:实现自我是人的最高需求。但人在挫折和灾难面前,往往是一个弱者,是一个需要人帮助的弱者,除了他人和社会的救助,这时的自救、互救既是在救自己,也是救他人,大家在自救和互救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回丧失的成就感,唤醒“我能”的意识,重塑心理坚强,重树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找回目标感——心理学认为:目标源于动力。挫折和灾难毁掉了你的追求目标,但又给你提出了新的目标、。若只看到前者,你就会被沮丧、焦虑、无助、挫败的情绪所包围,就会丧失斗志坐以待毙;若既看到前者又看到后者,就会跨过前者从后者那里寻求生存发展的新目标,真正化悲痛为力量,为他人为自己找回生活的新目标.

你的私人心理医生:www.ln525.com 
杨子老师最近心理治疗动态:www.lnxlzl.co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