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心理交流中害怕被拒绝背后的真实心理

标签:
心理咨询人际交往 |
这里有一个个案:为人厚道的公务员小张,似乎从来就是很平和、没烦恼的样子,有一天他终于向他朋友诉苦:“我并不像你们认为的那么快乐。我是一个不会拒绝别人的人,生怕对别人说'不’以后会伤害到别人,常常是违心地有求必应。我不想这样讨好别人,因为很委屈自己,但我对'不’又说不出口。真不知我的问题出在哪里,也不知该怎样才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像小张这样的人,陷入跟他一样的社交焦虑。我们谁没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呢?每个人从小就在讨好父母,讨好同伴,讨好老师,讨好权威人物等关系中体验着讨好的好处:被表扬、被重视、被奖励、不被指责、不被怪罪、不被惩罚等等。这是人在成长时的无奈,也是人成为社会人所需的啊。
判断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就像公务员小张那样有苦都说不出口,在他不得不“讨好”的背后掩藏着一种内心冲突,存在着人际交往的不安全感。害怕说“不”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
怕说“不”的内心情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如“三纲五常”“厚颜无耻”“恬不知耻”“知耻近乎勇”(孔子),“无羞耻之心,非人也”(孟子)等文化,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的。
可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中国文化中“面子”的惟一含义是: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
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看看那些吃酒席的人就知道“面子”何等厉害:本来不胜酒力,但为了在朋友中撑面子他可以“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可以豪情壮举到烂醉如泥,甚至肝硬化、肝坏死。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拒绝”人难啊。
人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害怕说“不”的心结之二,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人从小就很依赖重要关系人物的夸奖,依赖别人对“我好吗、我重要吗”的看法,也从来就不喜欢关系人物总是暴躁地对你“就你惹人烦!”“你总是不听话!”“规矩点!”的关注。这是教育者爱护孩子的操控行为。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执、逆反等,都是渴求被理解与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其潜意识是依赖重要关系人物认可的需要。
不会拒绝的人,虽然很想拒绝人,但潜意识仇视拒绝。因为拒绝和被拒绝对他而言都是一种伤痛,他不自觉地会远离拒绝。“讨好”便是远离被拒伤痛的最好补偿。不会拒绝的人,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自如地拒绝别人?
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思路:
怕说“不”的人,是接受了别人和自己“不许你”太多的人。如果要能自如地说“不”,不妨先放弃对自己的许多“不许”,然后对自己多一些“允许”甚至“放纵”:
比如可以委婉地拒绝:“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会…”;可以温和地拒绝:“不好意思,这次不行呵…”;可以巧妙地拒绝:“我也正愁着呢…”“我试试看××朋友能否帮你?”;可以直接地拒绝:“不行的,我没有时间”等等。
3、认同不会拒绝。
如果拒绝别人难于不会拒绝,可以接受“讨好”行为,也即是认同自己的不会拒绝。
4、首先学会拒绝自己。
这面临一个心理悖论,即个体对“拒绝”既仇视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人对某事怀揣矛盾,是难以搁平事情。假如说“拒绝别人”的结果一定是得罪人,不能让你“拒绝了”和没得罪人的愿望两全,试想想,你能做选择吗?又会选择实现哪一个愿望?如果要拒绝别人,就意味着接受“得罪人”。
当然,这跟不能拒绝别人一样难!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的心理悖论。理论上,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也等于能接受得罪人或不怕得罪人,但还是有个时序问题,首先要不怕得罪人,才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因为不能拒绝的背后,存在若得罪人而遭孤立疏远(关系丧失)的惧怕。
你的私人心理医生:www.ln52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