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长:相信谦虚和勤奋让生活改变?

标签:
沈阳心理咨询教育家长 |
中国家长则更强调谦虚和勤奋好学。中国人相信“谦虚使人进步”和“勤能补拙”,于是,“不可自负”和“不可懒惰”已经成为很多人扎根于心中的训诫,这使他们受益匪浅。
笔者在美国访问期间,一位美国教授感慨地说“现在什么都是‘中国造’的(美国市场上90%以上的日常用品是中国造的),而且中国人到哪里都能生活得很好。到底是什么原因?”我说:“只要在周末到图书馆去看看就知道了。周末仍在图书馆学习的人中,大部分是中国人。”
尽管,美国有很多著名的学者都是靠勤奋取得很高成就的,但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抱怨,美国的孩子不够勤奋。至少,与中国学生比,总体上要逊色不少。
然而,很多中国家长自己的规则意识都很淡漠,或对法律了解很少,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也相对较少
不同的忧虑,不同的愿望
美国:性和毒品泛滥,孩子能否抵制诱惑和压力?
有些愿望是出于父母对社会现状的忧虑。美国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抵抗来自同伴的压力,因为,同伴之间的消极影响常常导致性泛滥、药物滥用(毒品泛滥)以及其他一些青少年团体不良行为,这已成为美国家长甚至全社会的一个头痛的问题。
|
|
2004年4月30日美国ABC电视台的一个专题报道说,除了学生性行为和药物泛滥外,考试作弊也成了一个严重的问题。据调查,有73%的中学生在过去的一年中至少考试作弊一次。调查显示,都是联手作弊,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如手机、掌中宝、计算器等。电视画面显示,有些学生可以闭着眼睛用一个手指头用手机短信发送考题答案而不出差错。正是因为这些问题比较严重,美国的家长才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抵制这些诱惑和压力。>>>美国:优秀儿童的评判标准
中国:备受呵护的一代,孩子能否勇敢、直率和独立?
在贫穷中挣扎过的中国父母,一直在为物质生活而奋斗。他们期待着自己创造的物质生活能够给唯一的孩子带来幸福。新一代的独生子女几乎得到整个家庭的特殊关照,基本上是衣食无忧的。
由于一切事情都有人替他操心:衣服脏了有人替他洗,受到批评有人替他说话,受了欺负有人替他出头……家庭内部没有及时建立一定的规则,对外部世界的规则更是知之甚少。结果,有些孩子在家里挺横,在外面却非常畏缩、胆小,难以独立面对外部世界。也许正是出于这种情况,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不仅能够拥有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且也能够勇敢、独立,并且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生活在这个世界中。
做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期望能否成为现实,与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的心理学家都认为,家长的价值观念和养育方式,可以在孩子的行为发展中得到反映。要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孩子,家长自己首先要力争建立正确的价值馆和行为准则,并且应特别注重身教。
正如美国学者黎科纳所指出的: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不能保证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家长是什么样的人,很可能使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时时记住并反省的是,我们给孩子立规矩的目的,并不是要惩罚孩子或者和孩子作对,而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为了这个目标,如果说,有什么品质是最需要培养的话,那就是对人、对生活、对社会的热情。这种热情,远胜于聪明、权力、地位和财富。金钱和地位可能并不能使人快乐,而一个对世界充满热情的人总是快乐的。
今年教师节前夕,市胎婴早教中心幼儿园邀请市教育局关工委执行主任席世荣,市教育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市教科所原所长李俊杰等六位教育界的专家在该幼儿园就幼儿教育方面的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
|
|
研讨会结束后,笔者就目前我市一些家长教育孩子存在的误区这一问题采访了这些从事教育几十年的老同志。在采访中,专家指出,家长对幼儿教育的正确认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家长们应该了解,并走出这些误区。
误区一:过早进行知识教育
幼儿教育在家庭中存在这种现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过早地给孩子背上学习的包袱。目前不少家庭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开始强化知识教育,把家庭变成了学校。过早的知识教育忽视了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强迫孩子安静地接受教育,容易造成孩子的压抑心理。事实上,未到接受知识教育的时候,强迫孩子接受教育,违背了教育的一般规律。有些父母则总是埋怨孩子不聪明,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
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第二天就问孩子学了几个字,一看孩子在玩,家长就不高兴。其实,幼儿阶段主要是玩,让孩子们在玩中学。让孩子们做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孩子在7岁前,要让他们多动手、多活动,让他们快乐地掌握知识。在幼儿教育中,通过精心设计,巧妙地将教育寓于游戏之中,会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通过扮演角色做游戏,学习人与人之间相处、交往的正确态度,模仿角色的良好行为,可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误区二:盲目进行素质教育
在许多家长看来,素质教育就是让孩子什么都学、什么都会,所以不惜精力、财力送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他们在选班的时候,往往又很少考虑孩子的兴趣、发展可能及趋向,甚至不注意孩子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至使孩子学习负担过重,失去学习兴趣。
误区三:对孩子溺爱
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使孩子成为爱怎么闹就怎么闹的小皇帝、小公主。这样的家长往往叹息“培养孩子真不容易”!殊不知,自己在教育思路上存在问题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的爱不是科学的爱,而是溺爱。像孩子要什么给什么,随孩子的意;想吃啥就买啥,吃名牌穿名牌,这些都是溺爱的表现。小孩子不懂事,家长应该有所分析,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可而止,如果孩子的要求家长认为不能满足,就是孩子哭闹也不能勉强满足,不过要给孩子讲清道理。
如果孩子一哭家长就满足他的要求,下次他还会哭。
溺爱的另一种表现是,许多家长认为,放手会让孩子“受伤”。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许多家长表示不理解:“两三岁的孩子,就让他们受挫吗?”
接受采访的教育专家说,从婴儿落地开始,他就具有求知的能力,对世界充满好奇。而家长往往不敢放手让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比如不允许孩子玩泥沙,因为太脏;不允许孩子去碰剪刀、锤子,因为太危险。这一切确实避免了大人们的麻烦,可是却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探索世界的兴趣被削弱了,个性渐渐被束缚。
根据现在独生子女家庭多的特点,培养孩子意志力的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进行挫折教育,包括游戏训练、劳动教育等。比如让孩子模仿并参与成人劳动,还可以由家长和老师人为设置一些困难,让孩子去经历,比如难走的路、在冬天的雪地里扮演哨兵等,家长不要太过于担心孩子受伤。
|
|
如果长期采取粗暴式教育,容易使孩子具有攻击性,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粗暴式教育主要与家长的素质有关,从这个角度说,家长也应该多看书、多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
儿童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切不可一面花费大量的精力、财力改善教育条件,一面又很不经心地使儿童在生理、心理上形成诸多障碍,影响他们健康成长。对于家长,不但应为幼儿教育付出心血,而且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教育问题,通过学习、研究,走出幼儿教育的误区。
误区五:家庭教育不一致
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意见不一致,比如孩子做错了事,爸爸在批评孩子时妈妈却护着孩子。有时是爸爸、妈妈与爷爷、奶奶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不一致,比如孩子做了不对的事,爸爸在批评孩子时爷爷会在身边说:“你还说孩儿哩,你小时候还不如他呢!”如此一来,孩子就找到了避风港,这样会影响教育效果。正确的方法是,如果爷爷、奶奶发现爸爸和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提出来,不要当着孩子的面。
误区六:不与教师结合
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幼儿园后一切就由幼儿园负责,自己什么也不用管了,孩子出现问题总会说是幼儿园的责任,这也是由于家长不懂教育规律造成的。一些家长一听说老师批评了自己的孩子就会去找老师的事,这样不利于孩子的教育,会在孩子内心形成阴影。郑州某学校有两名学生打架了,班主任批评了两个学生,其中在打架中吃亏的学生的家长就带几个人到学校找到班主任进行殴打,造成班主任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这名家长的理由是“俺吃亏了你还批评俺”。正确的方法是家长应该多与老师结合,对出现的问题,分析原因,讲清道理,共同来教育孩子。
误区七:不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
孩子年小幼稚,如同一张白纸,对大人的言行深信不疑。家长的正确言行会使幼儿学到正确的处事要领;相反则会使幼儿是非不清,甚至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幼儿时期也是行为品德养成的重要时期,而这种养成是要通过行为来实现的。一方面,幼儿非常注意家长的言行,确定他们的言行是否一致;一方面则加以模仿,并在不断的模仿中形成道德标准。所以家长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用自己的正确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又要让孩子进行模仿,使其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专家们认为,目前我国很多家长不懂得如何科学育儿,家庭教育多是“情感式+经验式”。虽然城市里有些学校、社区开办了家长学校,但多流于形式。而在广大农村,对家长的教育仍处于空白状态。“如何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还须有关政府部门加倍努力,毕竟,孩子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未来。
你的私人心理医生:www.ln52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