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出国,母亲培养孩子时应注意什么?每周案例52

标签:
育儿教育父亲环境适应能力母亲男孩子幼儿园心理问题冒险 |
【案例】彬彬是完全由母亲带大的4岁男孩。父亲常年在国外工作,四年来与孩子很少见面。母亲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养育之中,孩子3岁前,妈妈不让孩子上幼儿园,怕受委屈,怕吃不好。在家里也很少与邻居小朋友一起玩,嫌他们没教养,不卫生,怕传染上什么病。走路时,孩子紧紧地拉住妈妈的手,不敢离开一步。在跑跳、玩水、玩沙子或爬高时,妈妈更是在后面追着叫:“慢点!危险……”在别人的劝说下,彬彬3岁时才上了幼儿园。可因为离开了形影不离的妈妈,又受到小朋友的冷落,彬彬焦虑不安,情绪低落,吃不好,睡不好,玩儿不好,不得不离开幼儿园。妈妈这才意识到可能是孩子教育有问题,于是前来咨询。
心理专家杨子分析:
这是母亲溺爱和过度保护的结果,也是没有父亲参与教育的结果,需要尽快调整家庭教育方式。
经常有母亲埋怨自己的孩子,男孩过于害羞、女性化。其实这是父亲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参与很少造成的。但是很多父母还未认识到这一点。生活中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同等重要,不可互相取代。一般情况下,母亲常花更多的时间照顾孩子的生活,如搂抱、喂养孩子,跟孩子进行一些温和的活动,或辅导孩子学习;而父亲则花较多的时间与孩子游戏或谈心,做一些较剧烈的、冒险性的活动等。当孩子摔倒了,母亲常说:“没摔坏吧?以后千万别乱跑,听话!”而父亲常会大声地说:“勇敢些,爬起来!为什么不看路,下次要注意!”孩子正是在父母教育差异性的衬托和对比之下,才会更好地对男性、女性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孩子性别角色健康、顺利地形成。男孩树立“男子汉”、“大丈夫”的气概,女孩子形成温柔细腻的气质。由于男性自身的特点,父亲早期教育的参与,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刚毅、果敢、睿智、独立、进取、奋斗、拼搏、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当然这并不是说母亲不具备这些品质,而是说这些品质更多地见之于男性。
解决办法:
1. 让孩子多和父亲保持联络,特别是男孩子,更需要向父亲认同,在和父亲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习如何做一个男人。如果无法实现母亲要经常和家里的男性亲戚多接触,并创造机会让儿子多与他们一起活动。
2. 鼓励孩子走到外面去接触更多的自然人群。妈妈在家庭教育中遇到事情征求一下父亲的意见,不要弱化父亲的功能,“一手遮天”。也要鼓励儿子在遇到问题时多与父亲沟通。
3. 3至6岁的幼儿最好的成长环境就是幼儿园,孩子初上幼儿园时会出现一定的适应问题,但这正是孩子环境适应能力提高的过程,家长不要因一时心疼孩子就不再让孩子入园,否则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环境适应能力都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
杨子老师联系电话:024-2274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