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丝不苟和锲而不舍等于成功
——读写《科学的星光》读后感
你知道吗?每一项科学观点提出的背后,是数名权威科学家的争议,是他们无数次的失败,是他们日日夜夜的实验,在生死边缘徘徊换来的。
可以说科学观点验证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探索、突破、创新,用非常人之目光去看待问题,用非常人之想法去思考。《科学的星光》这篇文章写了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追求真理、不畏生死,最后获得成功。可你却不知道他是为多少人觉得可笑的问题去不惧生命也要找到真理——“夏天,为什么肉会臭,饭会馊?”常人总以为这些就是正常现象,不值得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探索,可他依旧锲而不舍的寻觅科学的真理。
他可以没有蓝天的深邃,但可以像朵白云飘到阿尔卑斯山脚,他可以没有大海的平静,但也可以乘风破浪爬到海拔4807米的冰川上。他不是神,是人,是一个始终不渝对科学观点一丝不苟的科学家。
文中运用到了一系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的数字,例如“20个瓶子、20次、500米、第10回……”在常人看来,那只不过是简单的阿拉伯数字,但在科学家眼中的数字就好像士兵手中的武器,可以帮自己打赢一场场“战争”,这就是科学家的素质与精神。
文章有2处插叙,不仅推动了情节,还给巴斯德勇于求证的精神画上点睛之笔。我最喜欢的还是文章结尾,那一幅在他脑里的画,那个孩子就是他,为了一个完美的结果,靠着锲而不舍,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不仅是他,每一个科学家都如此。袁隆平爷爷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专家。当他名满天下时,却仍然专注与下田、田畴,淡泊名利。在他心里,下田是头等大事。在田里,他接二连三攻克难关,提高杂交稻亩产,研发出海水稻,实现了水稻去镉,攻下盐碱稻……他一次次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一次次给世人带来震撼惊喜,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
科学家可以接受无数次失败,但绝不会放弃,他们只会刻苦钻研,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但绝不会马马虎虎。因为“一丝不苟+锲而不舍=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