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姚麦 刚刚开始,已经结束

(2010-12-11 00:02:11)
标签:

火箭

姚明

麦迪

杂谈

姚麦 <wbr>刚刚开始,已经结束

    姚明,身着便装,在比赛开始前的最后一刻才晃晃悠悠地溜达到场边。他已经不打比赛四个礼拜,休养仍在继续。他的脸上很干净,没有一丝胡茬。
    前一天,他还满脸络腮胡子,开着玩笑说:“不回来比赛,我就不刮胡子。”可一个晚上,就把胡子清干净了,他说:“不刮不行啊,不刮闺女不让抱啊。”
    他已经三十,当爹,不再像当年那般冲动,激进。以前,不进前八不刮胡子是誓言,现在玩笑罢了。他说:“乐呵乐呵得了,要是把玩笑都当真,日子就别过了。”
    姚明走过去,麦迪迎了上来,两人在场中心遇上,聊了起来。这两位,已经很久很久没见着了。尤其是在丰田中心里。他们曾经是这座建筑快乐的源泉,两人联手度过了很多快乐的夜晚,当然,也有愤怒的,悲伤的。可人会过滤情绪,都过去这么久,该释怀了。

 


    麦迪身上穿着的是底特律的一号。
    还是一号,可对于这支球队,一号再不意味着什么。那球衣曾经的主人是比卢普斯,是活塞辉煌时代的领袖和奠基者。他把总冠军奖杯带到过那座后工业时代逐渐没落的城市,让不那么快乐的人们找到一些快乐的理由。现在的一号,只是麦迪的习惯罢了,冠军活塞早已经四分五裂,在重建和等待重建中反反复复。
    麦迪甚至已经不再是主力,进不了首发阵容。火箭球迷再健忘,也能记得他那些犀利的拔地而起的跳投,刀刀致命。可在如今的活塞,麦迪是给人传球的,他身高臂长,视野开阔,他是替补控卫。不是进攻核心的麦迪,总之进攻的弱侧待着,远远地站在三分线外,看着另外一侧的争斗,仿佛事不关己。
    这不是王者归来,不是弃将回休斯敦寻仇,麦迪的时代已经过去,他知道,休斯敦也知道。如果他依旧如日中天,看台上不会稀稀落落的,麦迪重回休斯敦,确切的说是被交易之后第一次回来,并没有把更多的球迷吸引进球场。他已经是过客,而且过去得很快,很久。
   

    姚明和麦迪聊了聊,时间不长。不会很长的,比赛马上开始,而且两人可聊的东西并不多。有些事情只能留给各自唏嘘感慨。握手,拥抱,分开,姚明走回火箭的替补席,在最边缘的位置上坐下。
    麦迪继续练球,转身,接过球童的传球,一个变向,向着篮筐冲了过去,接着高高跃起,擎着皮球,扬着手臂。麦迪这动作,姚明很熟悉,两个人刚在一起时,他就被能飞的麦迪吓着了。那是2004年的秋天,火箭新赛季训练营,火箭用弗朗西斯换来了麦迪。麦迪在姚明眼前轻盈地扣篮,他飞得的是那么高,几乎挑战着物理定律,好像一直在飞,一直在升高,后来姚明回忆道:“当时我都看傻了,心说,他也太能蹦了。我觉得都能看到他的鞋底是什么样的。”
    可这一回,麦迪没有狠狠地把球砸进篮筐,上升到最高点时,他把皮球往天上一抛。球飞到一边,人落在地上,走向了替补席。他的位置不是替补席的最边缘,只是每场比赛有很长很长时间他都要坐在那上面。
    这个没有扣篮的起跳仿佛是一个仪式,用来纪念他在休斯敦的这些年,在这里麦迪享受了一个美妙的开始,可他始终没能把球扣进篮筐。
    六年前,就是在这座建筑里,麦迪告诉休斯敦的球迷:“能和一位七英尺六英寸的大个子并肩战斗,是我一生的梦想。现在来休斯敦打球,我如愿了,我得买一些牛仔帽和牛仔靴,当然,还得学一些汉语。我知道一些伟大的事情将在这里发生。”
    伟大的事情从未发生,尽管麦迪这句话被无数次用在火箭的宣传片里。姚明和麦迪只联手给火箭带来一个美妙的开始,尚未起承转合,就结束了。


    比赛之前的大部分时间,姚明坐在更衣室里。捧着IPAD,看看新闻,和熟悉的记者聊聊天,跟队友、工作人员,开两句玩笑,乐呵呵的,时间就过去了。
    这日子,看似轻松,其实煎熬。一个职业球员,打不了比赛,就像一个喜吃四川火锅的人每天吃水煮青菜,怎么都觉得别扭。这仿佛不应该是他的生活状态,在篮筐下苦斗三十分钟,才快意人生。可这就是他如今的生活状态,每天他能做的训练内容有限,迄今为止还未被允许参加全场的对抗练习,只能趁着乔丹·希尔有空的时候,拉着他打打一对一。
    姚明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得持续多久。他说的小腿,脚踝上的肌肉力量不够,依旧有些弱。队医琼斯听到了,跟他开玩笑:“弱?正常啊,从我们把他选来起,他就弱。”姚明和琼斯一起经历了很多,一个经常受伤的球员总会跟队医关系很好,姚明几乎每一次去医院检查,琼斯总要陪着,他见过姚明最艰难,痛苦,最不为人知的一面。
    逗,谁不会,姚明也喊回去:“如果是这样的话,你们真该把选中我的那个人给开除了。”
    琼斯点点头:“没错,你说的对,他已经不在了。”
    大伙儿都笑了,不仅是更衣室里的球员,几年来,火箭队的管理层也人员更替频繁,一朝天子一朝臣,莫雷接替道森的位置后,又来了很多新面孔。很多事情都不一样了。
    姚明不仅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也不知道回来之后自己能打成什么样,需要和球队经历怎么样的融合……他不确定回来之后会不会干扰球队如今的打法和轮转阵容,所以才会跟阿德尔曼要求从替补席上开始打,他接下来的职业生涯充满未知数。
    可有一点是不会变的,他已经三十岁了。内线球员和外形不同,大个子职业生涯的曲线从高峰落向低估总是更平缓些,不像外线,一旦速度消失,就会在残酷的职业竞争中被淘汰,而身高,体重和手感不会像速度消失的那么快,所以内线总能比外线多打几年。多打几年和驰骋风云不同,看上去姚明职业生涯的最高峰已经过去。


    那最高峰,是有麦迪的日子。
    姚明说:“他来休斯敦,是我职业生涯的第三年,正在接近接近高峰。他来了之后,不仅仅是别人都在说,现在休斯敦终于可以重新尝尝总冠军的滋味了,我自己也是这么想的。我们都知道他有多厉害,好像可以在球场上干任何事,那天赋真是没得说,我在进步,他这么出色,总冠军,为什么不呢?”
    麦迪加盟火箭的第一个赛季,他们打进了季后赛,对手是小牛。酣战一直持续到第七场,火箭崩溃了,输了40分。可留在姚明记忆里的,不仅仅是惨败40分的痛苦,还有麦迪一飞冲天,砸在布拉德利脑门上的那记扣篮,还有第二场麦迪在终场前的那记投篮,他们没有主场优势,却带着2比0的优势回到休斯敦。有太多太多的迹象在告诉姚明,距离他想到达的地方已经越来越近了。
    那年夏天,姚明和火箭重新签约,一份为期五年的顶薪合同。姚明之所以会在合同上签字,麦迪是理由之一,他从麦迪和自己身上看到了很多希望。
    那时候球队的主教练是范甘迪,和小牛比赛的第七场,他早早地把麦迪换了下来,依旧把姚明留在球场上。那时候的姚明和麦迪不同,姚明还在成长,麦迪已经达到了职业生涯的高峰,火箭能否走得更远,将取决于姚明的成长速度有多快,麦迪从高峰上下滑的速度有多慢,所以范甘迪让姚明抓紧一切感受季后赛,哪怕是一场惨败。
    能否成功,是要看时机的。姚明和麦迪走到了一起,看似前途无限,其实时机不对。麦迪的性格让他注定无法成为一支球队的领袖,姚明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从球星变成领袖,就这么两三年的时光,时机错过了,岁月蹉跎了。
    火箭曾经接近总冠军,至少姚明觉得他们曾经接近过,那是2008-09赛季,他说:“如果我不受伤,我们击败了湖人,我想我们会非常非常接近总冠军,回想起来,湖人是那时候我们最强的对手了,哪怕没有我,没有麦迪,我们还是和湖人一直打到第七场。那一年是我们的机会。”
   

    在这一点上,麦迪和姚明一样,他也觉得2008-09赛季,是火箭最接近总冠军的一次。
    这一天早晨,投篮训练,麦迪坐在丰田中心的球场边,面对他曾经熟悉的那些记者。投篮训练和比赛不同,同样的球场,可没有观众,看台上的掌声或者嘘声,总会影响球员的情绪,所以,投篮训练时,球员往往能更冷静地回答问题。坐在曾经非常熟悉的球场边,麦迪说:“如果说我们曾经接近过,就是阿泰斯特加入我们的那一年,打到最后,姚受伤了,我也受伤了,还是能跟湖人打到第七场,如果我们都健康着,可能会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可没什么后悔的,这就是现实,我们只是没能做到我们应该做到的。”
    那一年,火箭确实有机会,那一年也是火箭彻底认定麦迪不是能带领球员往前走的一年。赛季的前半程,他在阵容里进进出出,把整间更衣室搅得不得安宁,直到他彻底休息,火箭终于稳定下来阵容,角色,开始一路充满激情地往季后赛冲……你可以说,在火箭以为他们最接近,最有机会靠近总冠军时,球队曾经依靠的核心已经分离。现在,这些都过去了。
    姚明说:“生活里是没有如果的,你没法老琢磨以前的事儿,跟自己说,如果再来一回,我可以怎么样怎么样。没有如果。有时候我也会想起那些往事,会觉得遗憾,没有办法,有些事情我们改变不了。”
    例如伤病,两人作为队友一共经历过火箭463场常规赛,姚明因伤缺席了146场,麦迪缺席了160场。姚明说:“在NBA的日历表上,我们似乎一起打过五年球,可真正算起来,也不过两年半吧。”
    再例如性格。例如机遇。很多事情就是这样,阴差阳错地再也回不来了。

    麦迪说:“我现在的目标很简单,保持健康。”在一支重建,内部矛盾愈演愈烈的球队里,他没法期待太多,他每天在间更衣室里生活,看到了普林斯和教练是如何争吵,还是事不关己吧,他改变不了什么,似乎也不愿意改变,麦迪说他现在的状态是:“保持健康,打好比赛,尽可能地去获胜,就是这样。”
    姚明的目标是尽快回来,他依旧身处受伤,休养,复出这漫长的试验之中,他不知道自己的职业生涯还能回到何种高度,还能继续多久。
    两个人曾经为了总冠军的目标走到一起,梦想着在休斯敦开始一段金色时代。那个梦已经破灭,总冠军距离他们越来越远,甚至已经很少出现在他们的脑海中。
    曾经的故事结束了,结束了很长时间。
    两个三十多岁的中年人,分开一年多后,再见面,握手,拥抱,分开,下一次再见到,不知是何时,何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