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又如期而至,今年的冬天似乎与往年有所不同,很多公司里冷冷清清,很多人都出去要帐了,还有一些人离开了公司。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的4万亿大规模刺激计划,让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着实“火”了一把,2011年在这个行业中还造就了中国的新首富:三一集团的董事长梁稳根。
只可惜好景不长,2012年下半年市场就出现了拐点,主要产品装载机和挖掘机等市场下降均超过30%。十几年来,这个行业的发展虽然也经历过起起伏伏,但每次下滑之后,第二年都会强力反弹,发展更加迅速。所以行业里很多人都坚信:2013年市场依旧会反弹!不幸的是,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这种反弹并未如期而至,下滑趋势依旧,业内很多企业都面临困境,产能过剩,库存增加,应收账款,银行负债,很多企业都感觉到严冬的寒冷!

图1:中国设备经销商对2014年销售增长的预测
对即将到来的2014年,多数中国经销商充满信心,相信市场会重新恢复增长(图1)。但愿他们的预测能够成真,可我们是否做好了市场继续下滑的准备了吗?你是否有足够的预案来应对最坏的情况?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因为做好最坏情况的准备,遇到问题时才不会手足无措,而至今仍有一些经销商把希望寄托在政府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上,用他们的话说,“政府不可能看着这么多中国企业倒下不管”,连徐工、三一和中联这样的领军企业都陷入了泥潭,“政府是不会见死不救的”。事实上,如果市场继续下滑,很多人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新一届政府已经显示出他们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我觉得,如果我们还指望新一轮经济刺激政策来拯救某个行业,那就说明我们很无知,不懂得经济发展的规律。现在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恰恰是由于几年前4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带来的恶果,政府为什么要刺激经济来保护那些过剩的产能呢?
历史似乎总是在跟我们开着玩笑,在梁稳根成为中国首富的五年前,中国首富是无锡尚德的董事长施正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天前曾经风光一时的无锡尚德进行了破产清算,60亿元贷款被清零,商业银行损失近七成。很多国有商业银行为无锡尚德的项目贷款总额超过60亿,他们都赌政府会兜底,结果很不幸,他们都赌输了!
曾经呼风唤雨的中国首富,常常是由于他们在恰当的时间出现在了恰当的行业里,这让他们突然之间拥有了几百亿令人羡慕的资产。可最终又是因为缺钱,让他们败走麦城,留下的是人们记忆中曾经风光无限的风景。梁稳根会成为下一个施正荣吗?
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设备保有量世界第一,2012年中国GDP增长仍然达到7.8%,远高于美国的2.2%和欧洲的1.7%,难道我们只能适应高速经济发展一种模式吗?一旦市场放缓,中国企业就无法生存了吗?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中国市场发展放缓,每个人都知道,市场越成熟,增长越困难,中国GDP的增长迟早会放缓,欧美整体经济近年来也一直在萧条中徘徊,可欧美企业是如何在萧条的经济环境中求生存和发展的呢?2012年世界工程机械50强中欧美企业均取得了营业额和利润二位数的增长;与此相反,中国企业交出的答卷却是营业额和利润二位数的负增长!
为什么身处世界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GDP的增长率又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本土企业却在业绩上惨败给欧美企业?2009年中国企业的无限风光到哪里去了?我们是不是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发展模式是否出现了问题?

图2:中国设备经销商2013年促销与2012年比较

图3:中国设备经销商2013年融资与2012年比较

图4:中国设备经销商2013年库存水平与2012年比较
图2-4显示,2013年经销商采用了更多的融资渠道,加大了促销的力度,并相应地提高了库存的水平,可这些并不能改变市场下滑的现状,很多经销商为此承担了更大的财务风险,承受了更大的资金压力。
事实上,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已经从“增量模式”走向“存量模式”,2012年底中国工程机械主要设备保有量为561万台~608万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程机械保有量第一大国。如何从存量中掘金,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挖掘后市场的利润,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后市场时代”面临的挑战。可惜很多中国企业仍然紧盯着新设备市场的销售,完全无视后市场的机会。
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一些经销商还幻想着明年销售市场的迅速恢复,有些人还在积极准备库存,梦想着明年春天再大干一场。如果你还梦想着几年前工程机械市场那火爆景象的重现,你可能正在“坐以待毙”。即使2014年的市场有所增长,未来的增长也将是理性的波动。受到中国工程机械设备巨大保有量的压力,下行的压力远远高于增长。明年春天很多厂家迫于库存压力将会降价销售,这将会让不断下滑的利润更加“雪上加霜”。
过激的信用销售模式让很多企业面临困境,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无论你对未来市场的发展持何种态度,请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用统计的数据说话,不然我们就可能面临更加困难的境地。
卡特彼勒是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他们的足迹。因此,他们的市场发展情况常常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晴雨表。
2013年11月21日卡特彼勒月度零售报告显示(图5),卡特彼勒在北美、亚太、拉丁美洲、欧洲(含中东和非洲)等大区销售额均同比下降,四年来首次出现所有大区都负增长的情况。那些盼望着“复苏迹象”的人也许又该失望了。

图5:卡特彼勒公司全球各区域零售增长报告(来源:华尔街见闻)
中国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个冬天注定不同寻常,卡特彼勒的报告提供了不那么乐观的信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已经感受到了阵阵寒意,熔盛重工和玉柴已经传出了负面的消息,曾经的企业竞争优势——产能如今却成为中国企业永远的痛,因为很多用真金白银换来的的产能提升将永远得不到释放。据说中国挖掘机的产能已经达到60万台,是全球年销量的几倍,似乎很多制造商和经销商都面临“无解”的境地,谁会成为下一个倒下的人?会不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
中国企业该何去何从?是等待新一轮增长还是思考“后市场时代”该如何改变?
丢掉幻想,准备过冬。
(图1-4
源自摩根斯坦利中国设备经销商调查报告,AlphaWise Channel
Check,调查样本,中国103家工程设备经销商和53家矿山设备经销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