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的假象

标签:
职场假象诚实生意杂谈 |
分类: 杰克杂谈 |
在职场上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我才终于明白:很多人远远看去魅力十足,似乎“成功”天生就是他们的标识,可一旦你靠近他们,一旦距离消失,你就会发现,那当中很多只是一些职场假象。他们之所以看起来很美,只是因为他们的外表、职位和包装,有些人很会伪装,很会投其所好,还有些人脸皮很厚,习惯把别人的成就都贴到自己脸上,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魅力。
18年前我加入一家德国公司,开始在德国总部工作。同事们对我彬彬有礼,老板们对我爱护有加,因为大家都知道,一年后我将回中国领导一家合作企业。每次见面,大家都会礼貌地跟你打招呼,同事之间的关系似乎十分融洽。回国之前,我请一起工作的同事吃饭。在饭桌上,德国同事问我对德国的印象,我发自内心地告诉他们:我很享受在这里工作的时光,因为德国的工作气氛非常融洽,同事之间相互支持,从来没有勾心斗角,没有职场政治,这让我感觉很舒服,不像在中国……听完我的话,所有的人都变得默不作声,随后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搞得我十分尴尬,原来大家笑我对德国太不了解。我在德国拿了博士学位,大家当然会尊重我,更重要的原因是我在这里只工作一年,跟任何人都没有利益冲突,自然感受不到办公室政治,但这并不说明,它不存在。
不久我就发现,我当时是多么幼稚,会说德文就以为很了解德国。其实,外国公司的职场政治一点儿都不比中国公司少!
当一个人夸夸其谈地讲团队合作,无私奉献时,你千万不要以为他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当一个人口无遮拦地大谈公司战略时,你也千万不要把他想象成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因为他所谈的内容,也许是从别人那里抄来的呢!
2004年,我加入另外一家世界500强外资企业,在那里工作了7年,最后几年我参与了整合一家新收购的中国企业。像很多中国企业收购外资品牌鲜有成功案例一样,那些以“管理专家”自居的外资企业在收购中国企业时,多数也是以失败告终。我们这次收购以及后来的整合在很大程度上非常成功,原因就是公司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非常不同的战略。
我的老板是一个英国老头,对中国十分熟悉。虽然外方收购了70%的股份,却没有改变中国公司的管理层,原管理层有100%的决策权;也保留了公司的品牌,从一开始就明确地制订了双品牌的战略,帮助合作公司发展自己的品牌。与此同时,外方还引入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产品,帮助合资公司提升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产品线,并利用国外的渠道开拓海外市场。
在这个战略指导下,合资公司主打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全国第一,外方公司的投资也得到了十分丰厚的回报。虽然我们公司比许多竞争对手晚十年进入中国市场,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却攀升到第一位,这让很多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其实,这种双品牌战略的最大阻力不在合资企业,而源于外资企业本身。外资品牌担心合资品牌会影响到他们的品牌价值,担心合资公司的产品会跟他们的产品形成竞争,甚至担心相同的配件会冲击他们配件市场的高额利润。跟合资公司开会时,他们坚决反对合资公司引入类似的产品,那感觉就仿佛世界末日要来临一样!
去年,我的那位令人尊重的英国老板退休了,而另一位负责与合资企业沟通、为建立合资公司做出巨大贡献的高级经理也离开了公司。出乎我意料的是,在最近一期《世界经理人》杂志上我看到一篇访谈,公司一位高管居然大言不惭地大谈特谈双品牌战略,把合资公司的功劳一点儿不客气地揽入怀中,似乎所有这一切成就都是他运筹帷幄、指挥策划的一样。其实,这位高管当年负责亚洲市场,关于合资企业的项目属于产品线管理,他根本没有参与!出于市场的考虑,他的确参与了合资企业新产品的选择和推出计划,可当时就是他,反对合资公司生产同类产品,担心竞争会影响外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历史是人写的,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读到了很多颠倒黑白的历史;恰恰因为有些人的厚脸皮,总喜欢在成功的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在失败的备注里放进别人的名字,这就造成了职场上的假象。中国人如此,外国人同样如此,这种事的发生与国籍无关,全是人的素质使然。
当你坐在台下聆听某位大师的演讲时,当你心怀崇敬的心情凝视自己的偶像时,你也许并不知道大师后面有多少故事——真实的和虚假的故事!这些故事真假交织,形成了神秘的职场假象。假故事讲多了,大师自己也会相信那是真的。
世界上最好的故事还是你自己的故事,最可靠的感觉是相信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才最真实,不要羡慕大师的精彩故事,那些故事再精彩也不能让你成功,只有你才能创造你自己的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