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华教授传谣想到的…

标签:
清华教授传谣道德诺奖贿赂丑闻原创杂谈 |
分类: 杰克杂谈 |
在网络上传出的所谓“内地作家张一一以60万美元贿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的传闻,前日经过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的微博转发,终于引来当事人马悦然的愤怒回应。
5月16日,李希光转发微博称,“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收受中国内地作家张一一60万美元‘翻译定金’,导致诺贝尔文学奖110年来面临最大信任危机,其权威性和公正性遭遇空前挑战和质疑。据外媒报道,张以请马悦然将他的三个作品翻译成瑞典文字为名,一次性支付‘翻译定金’60万美元,并承诺对其他的诺奖评委进行公关。”李希光未在博文中标明转自何处。
当天,此微博被转载近200次。调查中,记者发现此条微博的来源是4月29日见诸网络的消息“内地作家张一一以60万美元贿赂诺贝尔文学奖评委”,文中除了转载的部分,内容还包括“翻译门”事件一经曝光之后,西方媒体纷纷发表文章惊呼“马悦然使诺奖极大蒙羞”,力劝其辞去瑞典皇家文学院院士和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一职,以捍卫诺贝尔奖的荣誉和尊严……。从4月29日开始,这条消息被国内许多网站转载,消息的出处被注明为“中国广播网”或者“欧洲时报网”。消息中,均采用了“据外媒”、“据瑞典媒体”的说法,文中没有任何采访对象。但在这两个网站的官网上进行搜索,却并未发现这篇消息。而通过GOOGLE英文、俄文搜索时,也没有任何发现。
清华,你的魅力为什么在消失?
据报道,马悦然就此事给清华大学校长写了公开信。他在公开信中写道:“尊敬的清华大学顾秉林校长:我非常惊讶一位原来很有声誉的清华大学的教授竟然可以伪造谣言:谴责我接受了60万美元的贿赂,为了要翻译一位我不认识的作家的作品,而且劝我瑞典学院的同事们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那位作家。我唯一的解释是×教授兼副院长完全缺乏道德感。可惜的是他这种非常卑鄙的行为会影响西方学者对清华大学的看法,也会增加他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界的怀疑。”马悦然的夫人陈文芬表示,即使李希光不是谣言的源头,“我认为李希光是有责任的”。“那些中文网站称‘西方媒体纷纷报道这则消息’,却没能链接任何一个外国新闻网作为参考,也没有任何具体的外国媒体的名字,已经至为荒唐了。李希光是新闻学院的教授,连这样的新闻也没有去查新闻源头就转载。我认为他是没有专业知识也没有学术良心。”
身在美国的李希光则通过短信表示,他是从中国广播网上看到此消息并转载的,此条微博现已被删除。(以上文字来源:中国新闻网,作者:祖薇)
事情其实很简单,清华教授看到这样的消息,敏锐的感觉到这是“大新闻”,就转载了出去,以便取得轰动效应。可是他忘记了新闻的最基本的原则——真实。不核对事实,不核查出处,发生在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希光教授身上,这事情本身就令人深思,你在给学新闻的学生们树立什么榜样?你在给做传媒的人什么样的言传身教?我很赞同马悦然先生的说法,此教授完全缺乏道德感。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传播谣言,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丑闻!作为曾经的清华学生,我真为清华感到脸红。
更荒唐的事情还在后面。有记者采访当事“作家”张一一时,他却大言不惭地承认确有送钱一事,他的一个温州的亿万富翁认为花钱“投资”个诺贝尔文学奖很值得,就帮他“运作”了此事,而他也认为此事“靠谱”,只可惜那个德国中间人说了大话,把钱私吞了。
在中国,似乎没有什么事情不可以“运作”,新闻可以“运作”,当官可以“运作”,得奖可以“运作”,提职称可以“运作”,评教授、评将军也可以“运作”,还有什么中国的奖项值得老百姓信任呢?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有钱能使鬼推磨”,至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相信这个“真理”,他们甚至相信这一真理在国外同样奏效,在诺贝尔奖评奖委员中也同样畅通无阻。可怜的中国人,再这样下去,我们在老外面前还如何挺直腰杆做人?我在国外读书和工作时,每当遇到外国人以讽刺的口气谈论中国,我都会坚决地站在国家一边,反击他们的狂妄自大。可是现在,我越来越多地为中国人所做的事情感到脸红,似乎以前的那些辩护都显得苍白,因为事实一次又一次地证明了老外的正确。中国人是比以前富裕了,但我们并没有因为越来越鼓的钱包赢得更多的尊敬。相反,有时在国外旅行,看得中国同胞的一些缺少素质的做法,我真希望他们不是中国人,或者我自己不是中国人。
诚信的失缺在中国已经不是个别现象,道德值几个钱?清华的教授都“完全缺乏道德感”,你又如何要求普通老百姓?很多人的道德已经没有了底线,只要能出名,只要能赚钱,达到目的才是硬道理!搞教育的清华大学教授如此做事,不得不让人感到痛心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