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帮助他人

标签:
人生思考助人骗子波兰帕德雷夫斯基胡佛美国 |
分类: 周末下午茶 |
很多年前我们一家住在苏州。有一年我过生日,一早就去好利来给自己订了一只生日蛋糕。一小时以后我又走到那里取蛋糕,在好利来门口附近躺着一个孩子,孩子的父亲坐在旁边,前面放着一张纸,写着他的遭遇。
他说他是甘肃的一个教师,妻子来苏州打工,很久没有回家,也没有联系。他只好带着孩子来苏州寻找妻子,可现在钱花光了。希望好心人给他们一些钱,帮助他们。
他并不乞讨,只是深情地看着躺着地上睡觉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从他的眼睛里我觉得他写的是真的,我突然想到如果我是他,在他乡遇到难处,我会是什么心情呢?想着我就掏出100元钱给了他,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当时,我惟一感受到的就是围观人惊奇的目光。回到家里,女儿们听了我的讲述,都笑话我被人骗了,因为现在社会上这样的骗子太多啦!用编织的故事骗取人们的同情。可我坚信那个人不是骗子,是需要帮助的人。
最后还是妻子出面为我解了围。她告诉孩子们:你爸爸今天过生日,他愿意给别人予帮助,这能让他感觉开心,何乐而不为呢?至于那个人是不是骗子,对我们并不重要。
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为了同情他们?为了得到回报?难道帮助他人一定先要鉴别他是不是真的需要帮助吗?
下面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想要的答案。这是一个1892年发生在斯坦福大学的真实故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18岁的穷学生付不起学费,他和一个朋友决定组织一场音乐会举办一场校内音乐会,用音乐会的门票收入支付学费。
伊格纳西·帕德雷夫斯基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1891年,帕德雷夫斯基去美国进行巡演,计划举办117场音乐会。
斯坦福大学的两个学生知道此事后联系到帕德雷夫斯基的经理人,向波兰的钢琴家发出了邀请,经过商议后敲定,钢琴家的出场费是2000美元。
音乐会终于在斯坦福大学如期举办。可因为听众大多是学生,票卖得并不好,这两名举办音乐会的学生只得到了1600美元的门票收入。两个小伙子不好意思地拿着得到的钱找到帕德雷夫斯基,告诉了他音乐会举办的经过,并写了一张欠条,承诺他们会尽快想办法把其余的400美元补齐。
“不行,”帕德雷夫斯基拿过欠条,把它撕成了两半,又把1600美元还给二个孩子:“这样不行。你们也付出了努力,请扣除举办音乐会所发生的费用,并用剩余的钱交学费,余下的钱你们再给我。”二个孩子听了十分惊讶,十分感激地谢了钢琴家。
这是一个小小的关爱和同情,但这却让帕德雷夫斯基变得非常伟大。他为什么要帮助这二个素不相识的学生?我们一生中也会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的大多数人都会想:“如果我帮助他们,对我有什么好处?”而真正伟大的人只会想:“如果我不帮助他们,他们会怎么样?”他们做这些事情,并不是期望任何回报,他们做这些事只是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正确的事情。
多年后,帕德雷夫斯基当选为波兰总理。他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可惜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他面对的是一个饱受战争磨难的国度,一百五十万人的温饱成为严重问题,国家没有钱进口粮食。帕德雷夫斯基也不知道该如何帮助自己的人民,他向美国食品管理局求助。
当时美国食品管理局的负责人是胡佛,他后来成为了美国总统。胡佛同意帮助波兰,并很快将数千吨的食品从美国运来,帮助深陷危机的波兰人民。
后来有一次,帕德雷夫斯基在巴黎访问时,恰好遇到了也在那里访问的美国总统胡佛,他向胡佛总统感谢美国人民的援助。
“这是我们应该做的,总理先生。我知道你们那里很缺粮食。”胡佛总统说,“你也许不记得了,几年以前您曾经给美国二个没钱上大学的年轻学生慷慨的帮助——我就是那所大学筹办音乐会的两名学生之一!”
一个人只要心怀关爱和同情,真心付出,就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回报,这回报是对社会道德的弘扬,能让我们内心得到满足,是对需要帮助人们的支持,也是成功生活的基本法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