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地理·墓园笔记之一

我是吃糌巴长大的,是喝酥油茶生活的,像我这样信仰伊斯兰教的藏族在拉萨有3000多人。
伊斯兰的过去在这里安静得只有风声
寻找拉萨的伊斯兰墓地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原因是很多人都不清楚。2007年10月19日——重阳节,我开始踏上找寻之旅。终于在拉萨市城关区夺底村这个距离拉萨15km远的地方,找到了晚秋中安静得只有风声的墓园。
墓园的大门是个典型的藏式大门,我敲了半天都没人回应,轻轻一推发现门是虚掩的,我决定走进去。喊了5分钟,回答我的依然只有风声。
这是周五的下午,没有人是因为守墓人在做礼拜。我擅自走进后面的墓园,结果引起了守墓人的反感,不由分说地要求我离开。经过做十年记者的我巧妙周旋和解释,老人最后很高兴也很愿意带我们参观,前前后后长达一个小时。彼此取得互信后,他将所知道的情况都告诉了我。
这位土生土长的拉萨藏族,由于父辈信仰伊斯兰教而承袭到今天的老人名叫怒海,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在拉萨大清真寺做阿訇,小儿子在西藏大学读计算机专业。我问他:“二儿子大学毕业后,您是否会要求他信仰伊斯兰教?”老人不假思索地说:“这是他的自由。”
不知他们来藏时是否想到这样的结局
伊斯兰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思是和平。《中国回民大辞典》载:据传公元11世纪左右即有穆斯林入藏。随着各民族交往,居住在陕、甘、青、川等地和克什米尔,以经商传教为主的穆斯林,跨越山川河流到雪域高原,遂与当地藏族通婚,形成西藏回族,故近80%的回族有藏族血统。
“卡及林卡”意思为回族墓地,一进刚刚修葺一新的大门,就是守墓人的住房,鲜花拥着这座藏式二层小楼,可以看出这里生活非常宁静。再一进院就是墓地的礼拜堂,但不是谁都可以进去,这里需要严格遵守既定的规矩。
走到院子后面,穿越时空隧道,我来到1716年的这里,即康熙55年。这里当时立有石碑一通,但今天已不复存在。
根据墓地现存的墓碑记载来看,1799年,即清嘉庆四年,这里已经有相当的规模。
根据目测,这里的墓葬大约上千座,由于各种原因,墓地两百年来遭到多次破坏,很多墓冢早已成为平地,大量墓碑被挪作他用。在各通墓碑中我仔细辩认,还依稀可见很多墓碑均有“万古佳成”、“千里来龙钟福地”等清代墓地常用的字词。
我们走进的第一块墓地是清代标明籍贯的陕西人墓地,除此而外还有标明墓主人身份的墓,如“军标右营防守驻藏马成林”。
怒海老人告诉我,按照我们的规矩,墓冢都是竖穴洞室墓,大多是两米长,80厘米宽。
老人随后带我们来到墓地惟一的组墓,每边各埋葬7人。史书文献记载:清光绪年间,14个回族人自内地来藏,被当时的西藏噶厦机构疑为奸细,全部斩杀,后搞清楚他们是无辜的回族人,即将尸首送到这里合葬。
当我们循着老人的思绪回到100多年前的那一刻,再回到眼前这穿越百年光阴的墓群,历史就这样走到了我的面前。这14个回族人当年从内地要经历过多少风吹雷雨磨难,才到拉萨却又遭此劫难。在被斩杀的那一刻,不知道他们来藏时是否想过生命会以这样的方式了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14个回族人在那个瞬间是多么的无助。

守墓人:我们是拉萨藏族不是藏回
“我是土生土长的拉萨藏族,伊斯兰教,外界通常说我们是藏回的说法并不准确。因为我们不能是两个民族,我们是藏族,不是回族,但历史的原因使我们今天的身份证上印上了回族。世界上有很多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老人说。
我们这样聊者,慢慢发现他的腿有些不灵活。他说自己是单位退休的人,前不久从梯子上摔下来,腿就成这样了。他还告诉我,他的父母也都埋在这个墓园,我问他是否经常祭拜父母?怒海笑着对我说:“人已经去世了,搞这些形式干啥?活着的时候照顾好就行了。不过我们一年也到父母墓地几次,但只是在墓前给他们念一段《古兰经》。”
他介绍我去清真寺找他的大儿子,那里有故事告诉我。他的儿子后来给了我这样的补充:1716年,就是康熙55年,拉萨大清真寺才建立,最初建筑面积只有200多平方米。1793年,也就是77年后的乾隆58年平定廓尔喀(尼泊尔),对大清真寺进行了维修和扩建。
听着他的讲述,看着手中的文字记载,我已经清楚地感受到,在拉萨,穆斯林已有数百年雪域生活的历史。西藏目前有3000多穆斯林信众,主要生活在拉萨,此外日喀则、山南、昌都地区还有少量分布。目前生活在拉萨的穆斯林信众,除了宗教信仰与当地藏族不同外,其生活的习惯、语言,以及家庭设施几乎完全相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