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个物体比轻重

(2008-09-23 14:35:08)
标签:

教育

三个物体比轻重

华维文澜小学  陆潮江

一、急中生智

今天上了《比轻重》一课,新授部分的知识相对比较简单(都是两个物体进行比较),教学过程也非常顺利,可是到了《练习与用》这一环节,有一道三个物体比经重的练习(见右图)。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border=0>

当时,我很想听听学生的想法,借此也了解一下他们的能力?于是先把皮球踢给了学生。 “小朋友,你们看了这两幅图以后,知道了什么呢?”我们的学生能力到也挺强,七嘴八舌地说了很多。有的说一个梨和三个苹果一样重;有的说两只香蕉和三个苹果也是一样重的;有的说苹果最重,因为苹果个数最多;有的还说苹果还是香蕉重。说了这么多,我都被他们说糊涂了。到底谁最重,谁最轻,这道练习应让学生知道些什么?实现怎样的教学目标?题意非常明确的说,这三个物体,给最重的画对号,给最轻的画圆。要求学生通过两两比较后,得出最重,最轻的物体分别是谁?为此,当学生说得正兴奋时,我提了一个让很多同学为难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谁知道梨和香蕉到底哪个更重一些吗?”这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他需要进行一次简单的逻辑推理。所以答案就众说纷纭。有的说香蕉重,有的说梨重。我问,为什么是香蕉重?你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吗?我们的学生急急巴巴地说了很多理由,没有一个能够讲得清楚的。这下对我来说也碰到了难题。究竟通过实物演示来让学生直观感知呢,还是直接与学生一起进行抽象推理。如果用实物来演示,现在实物又该到哪里去找,如果直接讲解,我们的学生能听懂这么深奥的推理吗?我想这两个办法暂时都有困难。于是,我在困难面前突发奇想妙得了一个既不需要实物演示,又可以让孩子直观感知的办法。下面就是我们课堂上的师生对话实录。

二、精彩互动

第一步(拿走一只香蕉):

师:小朋友,假如现在老师拿走一只香蕉你想这个天平会怎样?

生1:香蕉翘起来了,苹果就压下去了。

师:你的意思这样吗?(如右图)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border=0>

我把你的意思画下来好吗?

生:就是这样。

第二步(合并两个天平):

师:现在老师就拿这一只香蕉和另外一盘中的三个苹果进行比你觉谁更轻一些?(师边说边用手指着实物,好让孩子能够直观感知。)

生2:当然是香蕉轻。

师:为什么?

生:因为苹果还是三个没变,只不过换了其它三个而已,这里是香蕉轻,当然那边也是香蕉轻。

师:小朋友,你们听懂他的意思吗?谁能够再来说一说?

生:他的意思是一只香蕉和另外三个苹果比,还是香蕉轻。

师:同意这位小朋友想法的同学向他挥挥右手,并且向她微笑一下。(嘻嘻哈哈)

 

 

 

师:那我就把香蕉移过去了,你们可要看仔细了!(右图是在原图的基础上加了一只向上翘起的香蕉。)你的意思是这样画吗?

 

500){this.resized=true;this.style.width=500;}" border=0>

生齐答:是。

第三步(比较梨和香蕉的轻重):

师:现在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梨头和香蕉到底哪个更重一些?

生:(抢着举手回答)我看到梨比香蕉重。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发现一只香蕉比梨翘得更高,这就说明香蕉轻,梨头重。

师: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有不同想法的吗?

生:没。

三、巧于因借

通过这题的练习,我突然想到,《课堂乐园》中有道类似的练习。想通过它来检验一下刚才这种方法的有没有效果,我们的学生真正理解了没有。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