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重穆:醒茶之音丨北宋茶事不风雅

标签:
宋朝点茶团茶龙团凤饼散茶 |
http://s14/bmiddle/001GMJNhzy7nIAeZWRTed&690
前阵子单位收到一组茶样,包装盒上打着“北苑贡茶”的字样和宋徽宗的头像,下方以繁简混搭的康熙字典体印有“龍团鳳餅”四个大字;另有一饼茶,摺纸处贴着一张中学历史教科书上常用的北宋交子“币金二两”图样标签,令人啼笑皆非。试想,欲以357g普洱茶的模具压制武夷山茶而成的茶饼来比附北苑团茶,是需要对宋朝有多么热爱,才能不顾世俗的眼光笃定为之啊。
随着宋式点茶的一再被普及,各路文章不约而同地介绍起了宋代团茶,仿佛宋朝只有团茶,且仅供皇帝和少数近臣享用似的。殊不知“茶”在北宋已是一种初具规模且有相当产值的经济作物,并不用等到明太祖“改团为散”,大部分的茶叶本身就以散茶的形式在流通,且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层面的博弈。或许,被冠上风雅形象的团茶只是对宋茶的美学化解读吧。
http://s4/bmiddle/001GMJNhzy7nIzUFsgXe3&690
宋制多有承唐者,茶税亦然。自太祖赵匡胤起,茶产业皆属官营,由国家垄断交易。茶农所种之茶,除了折抵税款的部分,剩下的全部都要卖给官方。如果有茶农敢私自藏匿茶叶不送官买或者私下贩卖的,都会被没收茶叶并定罪。相关官员如果敢私自用官茶贸易的,严重者可至死罪。虽然后代刑罚有所减轻,但茶叶交易的垄断地位却不容撼动。在北宋茶始终属于官方严格管制的货品,即便是被网开一面允许自由交易茶叶的川陕、广南地区,却同时也有着严格的限制茶叶出境的政令。
北宋边境的辽、夏等游牧民族,食肉饮酪,饮食油腻,茶对于他们而言,有“药食”一般的作用,能帮助他们排除长期肉食所造成的生理负担。然而游牧地区资源匮乏,不产茶叶,虽然辽、夏等地对茶有着很大的需求,却只能通过贸易或掠夺的方式从汉地获得。在北宋,每当邻里关系闹僵,楚河汉界分明的时候,朝廷就会终止对外贸易、严查走私,先用经济制裁的方式困一困这些游牧民族,让他们没茶喝。
“没茶喝”在今日或许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对于饮食油腻的少数民族来说,可是招要命的杀手锏。宋神宗时,掌管西夏军情的王韶曾以西夏人为了喝茶,不惜以好马换茶的现象来说明在边关设立贸易机构管理市场、提高贸易顺差的重要性,并希望从中获取朝廷需要的战马等战略资源。据载,就当时边关地区的交易行情来说,几斤茶就能换得一头羊,可见茶在边疆地区的价值之高。
正因为茶对于游牧民族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性,北宋朝廷用茶来招降纳叛、奖赏归顺者的例子屡见不鲜。据史载,宋廷赏赐归顺者的茶约有“茶荈、角茶、散茶”等几个等级,其中的“荈”是茶之老叶,“散茶”是散状茶中较低端廉价者,而“角茶”多用来嘉奖归顺的部落头领,赏茶的额度自几斤到几万斤不等。然相较于赏赐本朝官员的高等级散茶——“腊茶”而言,对外赏赐的茶品级一般不高,团茶更是少见,直到徽宗宣和之后团茶普及了,散茶才退出赏赐的体系的主流,改以团茶为主。
http://s14/mw690/001GMJNhzy7nIA0R28t6d&690
不可否认地,北宋的国防力量和游牧民族相较显得薄弱了许多,相比于直接动武,朝廷似乎更愿意花钱买和平,而茶则不出意外地成为了北宋对外“岁赐”礼单上的常客。仁宗庆历四年,从宋、夏议和之际西夏索要的“礼单”内容来看,单是茶一项就要岁赐两万斤、进奉干元节和贺正贡献各要五千斤。有大臣统计,每年宋廷要花二十万斤茶向西夏购买和平,担心周边诸游牧国有样学样,直呼伤不起。
北宋朝廷用以支应国防的财政能力同样不足,边疆军粮的调度捉襟见肘,最后索性直接拿茶税来养兵。唐末以来,茶利已收归国有,由国家来支配买卖,宋朝沿用了这项制度,“茶”成为支撑军事力量的一大资源。连年的边关战事导致粮饷不足,政府又无力调拨,仅能动用商旅之力运输军粮前往边关。然国库无力支付运费,复以更高价值的茶引(如茶叶提货券)补偿商旅,用以降低朝廷在运输军粮方面的直接成本,达到养兵的效果。当然,仅依靠茶利来填粮饷的坑,无疑是饮鸩止渴。然而,从另一方面看,仁宗朝是北宋冗兵最盛的时期,当时的茶利仍可覆盖军粮支出,可见茶利之高。然这种茶多不是精工细造的团茶,而是散茶。
北宋的茶,似乎没有想像中的风雅,反而是一种你争我夺的战略资源。如宋神宗元丰年间的永乐之役,宋军战败损失惨重,一日丧马七千匹,当时城中的大小团茶散落沙烬当中,将领直接用茶来买人头、奖赏军功。换言之,宋茶固然有其风雅的一面,但放诸政治史的视角来看,又是牵动着外交关系,甚至是战争的导火线之一。
http://s11/bmiddle/001GMJNhzy7nIAgLCs2ea&690
点茶法
近几年来,茶圈刮起一股宋朝热,不仅茶席要模仿宋朝,茶具要带宋风,就连喝的茶都要经过打磨,非得磨到比立顿茶包还细的末子才得注水,名曰“点茶”;更有甚者,着仿宋之服、举仿宋之盏,租一不伦不类的柴油画舫于江上点茶,敬天地而后饮,待东方之既白,号称“东坡遗风”。文人们择取宋人韵事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本无伤大雅,而今言必宋朝的“仿宋”热潮非但不见冷却,反而发酵到足以令人窒息。
用风雅来理解宋茶,固然有其值得玩味的一面,但如果一味强调风雅而淡化茶本身,或是过于美学化而避谈其社会性,所得出的结论可能会距离历史的真面目较远,那样的所谓爱好宋茶,是不是有点叶公好龙呢?
醒茶之音
醒茶是泡茶的第一个步骤。用沸水浇淋泡茶器,使之温热,再将干茶投置其中,让茶叶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苏醒。醒茶时,温热的茶器、清脆的茶音、初展的茶香交相呼应,未尝先得触觉、听觉、嗅觉的多重感官体验,品茶的乐趣始于此。《醒茶之音》便得名于这美妙的瞬间。醒茶过后的茶汤滋味表现会更加醇厚、饱满。经验丰富的喝茶人,往往在醒茶的片刻便能有所初判,茶质良劣显露无遗。《醒茶之音》期望通过相对理性的实证性论述,如醒茶一般,唤醒美好,喝明白茶。
作者简介
陈重穆,北京大学博士,熊猫爱茶研究所产品经理。深入茶山访茶、制茶12年,从事茶学教学4年,对时下流行的茶艺、评茶系统有所反思。冀望以茶为本,将“茶”更接近本真的面貌介绍给读者们。
养懿书房茶
专而久则美,中且正则吉
公众号 ID:yangyishufang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