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001GMJkBzy6H0RB45fZ03&690
值得玩味的缺憾之美
吕保军
邵宝健先生的小小说《永远的门》,堪称值得反复品读的经典之作。文本以小院人们对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为情节发展的线索,巧用“高脚花瓶”、“花竹书架”、“画在墙上的门”这些道具,层层铺设悬念,让读者的情绪始终随着其中的情节变化起伏腾落,将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一对卑微小人物的悲苦命运,刻画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
江南古镇小杂院,仅仅一墙之隔,住着一个单身汉和一个老姑娘,当“热心”邻居们纷纷巴望着他俩之间肯定会发生点什么的时候,没承想两人却相处得平淡如水,就连打招呼也是那种缺乏温情的重复。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从接下来的外貌描写中不难看出,男女主人公在严苛艰涩的生活重压下,日子均过得苍白而孤寂。他们都具有向往美好爱情、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接下来的几段文字,写了老单身汉郑若奎的暗潮涌动,因为潘雪娥在花店上班,他便每天下班买一束鲜花回家,那只插花的蓝色高脚花瓶,也总被他擦拭得一尘不染。鲜花是爱情的象征,细心地呵护那只高脚花瓶,不仅仅是男人内心的情感寄托,更是他对心目中高贵爱情深深向往的一种象征。那么,作为心细如发的女人,潘雪娥又怎能读不出对方的这份花语呢?可是,众邻居的“热心”瞩目与过度窥伺,又让两人极度封闭起内心的感情,表面上平静如水、不露纤痕。当老郑的噩耗传来,潘雪娥的眼睛红红的,又特意随大流祭献上一只大大的花圈,从这些蛛丝马迹来看,潘雪娥也是对老郑有感情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阻止了彼此相爱的脚步呢?
当然是门!是画在花竹书架后面墙上的那扇门!可以想见,老郑多么渴望那是一道真正的门,只要随手轻轻一拉,就能将横亘在两人中间的藩篱之门打开!只可惜这道“门”太沉重了,不得不让他抱憾终生!这门,既指画在墙上的那扇门,又可以理解为人们的心灵之门,虚伪、麻木、隔阂和恣睢是挂在门上的重重枷锁,将渴望美好的心灵囚于暗室,使其不得见朗日阳光。当老郑死后,潘雪娥选择了迅速搬走,这何尝不隐喻着女主人公对逼仄压抑的现实环境的一种逃离?
心有灵犀的一对中年孤寡男女,本该携手拥抱幸福生活,迎来人生的圆满结局的,最终却在作者笔下演变成了一种悲苦的缺憾。这缺憾仿佛一根锐利的尖刺,残忍地扎痛了每个读者的心灵。它引人回味,又催人反思:在日渐走向文明开放的今天,“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仍然任重而道远;一些封建残余意识,仍在相当多的领域“无恶意的侵犯”着我们享受平等、拥抱幸福的权利!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尊敬的邵宝健先生也深谙此道,他用意味深长的生花妙笔,呈上一个富有缺憾艺术之美的文本,令人再三吟读、反复玩味,激励我们在不完善中追求完善,在失望中看到希望,在把握现实中创造未来,在对缺憾的超越中拥抱新的生活!
(刊发于2014年3月2日《邯郸日报》丛台周刊·阅读版)
(承蒙日报编辑老师临时约稿,勉为其难赶写了一篇。其实真心不会写评,好在终于交了差,和其他三位名家一起被刊发了出来。在此衷心感谢刘秀君老师,也恳请各路方家多多指正为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