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市教研室组织的有效课堂培训会上做的一节无学生讲课。
我们常说,课堂是教师挥洒激情的舞台,可没有学生的课堂,还真有点不适应。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6EN00SIGG.gif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夏丽娟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创设情景、实物操作、观察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文化、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是教学重点,
理解“任意两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矛盾冲突
师:我给大家变个魔术,想看吗?(教师在用长度分别是15厘米,13厘米
10厘米的三根小棒首尾相接围成三角形?)这魔术变得怎么样?
生:不怎么样,太简单了!
师:谁上来变一个?(教师为表表演的学生提供长度是9厘米,15厘米,26厘米的小棒,学生围不成三角形)
师:他虽然没有围成三角形,但是我们都知道,像这样的三根小棒是围不成三角形的,问题出在哪?
生:那,26厘米的小棒太长了
师:把这根(26厘米的)小棒换根短的,你能变这个魔术?
生:可以。(教师把26厘米的小棒换成5厘米的小棒,学生发现也围不了)
师:怎么又变不出来?
生:老师围三角形的长度差不多,我们用来围三角形的小棒相差太多。
师:长度合适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看来,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跟它们的长度有关系,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板书课题“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教师能变魔术,而学生却变不成的矛盾冲突中,可能已经有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这节课的数学思考了。此处
“魔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在于成功地将学生引入到数学思考之中)
第二环节:初建模型
师:为了便于大家探索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五根小棒,不同颜色的小棒长度不同,红色小棒长3厘米(2根),绿色长5厘米,蓝色7厘米,黄色8厘米。(ppt)如果让你从这五根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围三角形,你想怎么选?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在猜想、质疑、验证、探究、问题解决等过程中,经历摆一摆、围一围、比一比、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努力营造协作互动、大胆表达的课堂教学氛围,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得以发展。)
提出操作要求(ppt出示)
(1)从这5根小棒中任意选取3根围三角形;
(2)同桌2人合作,一人拿小棒,共同摆小棒。
(3)摆完后共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音乐响起开始,音乐停止时活动结束
看哪一组完成最多最好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要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全员参与,人人有事做,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师:比一比,在相同的时间里,看哪一组同学完成最多最好!
生:(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师:反馈实验数据,将学生的各种摆法收集在记录表中:(ppt出示表格)
实验数据表
http://s5/mw690/5c484fc4gdcbef09a9cc4&690
师:(2)中的小棒为什么就围不成三角形呢?
生:因为(2)中的2根3厘米合起来还比7厘米短
师:演示ppt
(3
3
7) 我们看看是不是这个同学说的这样。(让学生观察,两根小棒相连没有)
生:中间还相隔1厘米
师:那(3)中3厘米
3厘米 8厘米能围成吗?
生:不能,3+3=6,与8厘米离得更远了。
师:3厘米
5厘米 8厘米呢?
生:我们围起来了
生:没有围起来
师:到底能不能围成,我们通过课件看个究竟。
师:为什么有的同学可以围起来,是因为有误差,而且老师准备的小棒是有宽度的,这样也会出现误差,看来,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有时候比操作更可靠!
师:观察这些可以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度,谁能说说,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城三角形呢?
最后引导归纳: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师板书)
(设计意图: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展开,教师围绕“核心知识”精心设疑,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比较,使学生的思考沿着教学目标不断深入。)
第三个环节,完善模型(理解“任意”)
师:我们回头看看刚才老师让你们用来变魔术的三根小棒的小棒的长度,知道为什么你们就没有围成三角形?
板书:9+15< 26 所以不能
师:(再一次引起冲突) 但是9+15>5
怎么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因为5+9<15
师:看来三条边中有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还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具备哪些条件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所有两边的和都要大于第三边;
生:随便两条边;
生:任意两条边;
师:说得很对,那这句话该怎么说比较恰当?
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性质)任意(教师完善板书)
师:看看老师变出的三角形三边是不是都符合这些条件,
10+13>15
10+15>13 15+13>10 (板书)
师:现在知道魔术的秘密吧。
第四环节:验证模型
师:老师觉得仅凭几个例子就得出结论,似乎草率了点,你们觉得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当做一个猜想(教师把那句话中的“。”改成“?”),既然是猜想,我们还得——验证
师:怎么验证呢?
生:我们再找些小棒摆。
师:可是我们也没有更多的小棒啊。
生:那可以画三角形,再量量每条边的长度,再算算是否任意两边的和是不是大于第三边。
师:这个主意好。
生:让学生画出任意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短再算一算。
师:反馈。
师:在刚才的探索和验证中,同学们发现一条重要的性质: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探索的过程是辛苦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考过程,让学生猜想,发现,归纳,验证,寻找反例等数学活动中思考、辨析,释疑,概括,推理,有效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构建了一种结构严谨、逻辑严密的数学思维模式。)
第五环节
应用模型
下面每组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看谁眼睛最厉害!(ppt出示题目)
(1)2厘米
3厘米 8厘米
( × )
(2)4厘米
7厘米
8厘米 ( √
)
(3)6厘米
5厘米
8厘米
( √ )
( 4)5厘米
14厘米
9厘米 (
× )
(5)5厘米
9厘米
13厘米 (
√ )
第六环节:优化模型、并体会极限思想
——优化
师:我发现刚才有的同学很快就判断出能否围成三角形,他们有什么诀窍呢?
生:只需要两条短边的和大于长边就可以了
师:你们能听明白?
师:板书: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实际上是打破刚才建构的数学模型,抓住问题本质属性,留下两条短边与长边比较,形成最优化的数学模型结构——两条短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极限思想
让学生重点观察(4)中的数据
师:这里有一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大家敢不敢试试:
5厘米和9厘米能与多长的小棒围成三角形?
生:第三边不能是4厘米,要比4厘米长
师:第三条边能能更长一点?
生:能
师:无限长?
生:不能超过14厘米
第三边不能比4厘米短,不能超过14厘米(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通过直观操作让学生感悟数学的极限思想,让学生感受当两边的长度是5厘米和9厘米时,第三边的长度在4与14厘米之间,感受当第三边变成4厘米或14厘米时,三角形便不存在,将成为一条直线,感受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充满理性的思考的数学课堂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甚至高效的数学课堂。)
第七个环节:走进生活
老师要去小雨家家访,走哪条路近?请你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
生:走小路近,因为大路和小路组成一个三角形,走大道要走三角形的两条边,走小道只是走三角形的一条边,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所以走小道进。
师:(出示草坪)现在呢?还走小路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使学生深化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还让学生感知作为人还应该有一份社会责任,有一份人文情怀,彰显数学的大教育观。)
第八个环节:课后延伸
《将军饮马》的故事
教师讲述:关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就被海伦用来解答了一道非常有名的“将军饮马”的问题。古希腊有一位聪明国的学者,名叫海伦,有一天,一位将军不远千里来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从A地出发到河边饮马,再到B地视察军营(出示图),显然有许多走法,怎么走路线最短?你们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吗?
http://s3/mw690/5c484fc4gdcbf443af5d2&690
生:(说说各自的想法)
师:(出示路线图)
http://s15/mw690/5c484fc4gdcbf459a267e&690
师:大家能看懂吗?这道世界著名的数学问题就留着大家课后去研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