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组织语言的锤炼与创新

(2012-10-15 21:00:07)
标签:

随笔

分类: 随笔

 http://s10/bmiddle/5c484fc4x7acf4cce6e09&690我们在听完一节公开课或者示范课之后,常常会生出一些感叹:这节课组织得真好,师生之间配合得真默契;老师的语言很有煽动性,指令性强等。是的,老师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必须有强大的组织力、号召力来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那么,靠什么来组织学生、引领学生呢?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节课的高效,除了教师要在课前深钻教材、研究教法之外,还要依靠富有趣味性、承接性、指令性的课堂教学组织语言作保障。正因为这样,许多教师都十分注重课堂教学组织语言的锤炼与创新,把课堂教学组织语言当做一项重要的课堂艺术来研究。

 在传统的课堂组织教学中,教师最常用的是使用口头语言来组织教学。如低年级的老师经常会以儿歌或口令的方式来提醒学生端正坐姿、注视黑板:“一二三、我坐端,小眼睛,望黑板。”“头要正,脚要安,腰要直,肩要端”。这些儿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很好的组织作用,长期训练,形成一种语言和动作定势,只要老师起个头,学生就会边说边矫正自己的行为。有些老师还配以一些简单的动作也起到很好的课堂组织的效果,如:老师边说边做:请你像我这样做。生:我就像你这样做。现在,随着课堂教学研究的日趋深入,课堂教学组织语言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了。一些有经验的、常在外讲公开课的教师,他们总能根据不同的学生对象、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富有情趣的组织语言,让那些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效仿。比如说,杜桂梅老师几年前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喜欢用“棒!棒!棒!我真棒!”这样的学生自夸的语言,并辅以双手翘起大拇指的动作,一时走红小学课堂,无论到哪里听课都能听到这样的声音,看到这样的动作。但是教学的组织语言需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对象、不同场合来选择,比如到了五六年级还让学生说“小眼睛,望黑板,小嘴巴,不说话”之类的话就让人觉得可笑了。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用来组织教学的还有无声的语言——体态语言。体态语言作为人们在社会交际中不可缺少的交际手段,在教学活动中也同样离不开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时时产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和指令性意图,伴随着这些情绪变化和指令性意图的不同,教师的面部、肢体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学生通过这些体态变化,就可以领悟、觉察到教师的情感信号。我们常说教师在课堂中的一启齿、一举足、一投首、一颦眉,其实就是教师体态语言的一部分。善用体态语言、巧用体态语言,可以让你在课堂上更游刃自如得心应手。如上课前课堂上吵吵闹闹,我们可以先拍拍手,再做一个“停”的动作;作业时若有学生说话,影响别人,老师可以把手放在嘴边,做一个“嘘”口型;假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讲,教师可以边讲边走到这个学生旁,很自然摸摸这个同学的头暗示他;有的学生坐姿不端,教师可以在巡视时拍拍他的后背提醒;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给全班惊喜,尤其是学困生,可以给他一个拥抱,这一拥抱胜过口头表扬十分钟,我曾经调查过,每一个小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拥抱……体态语言是一种爱的表达,用好体态语言,可以在师生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要使教师的体态语言能充分发挥作用,就需要师生之间的相互默契,学生能读懂教师体态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否则,教师再多的体态语言,也是一厢情愿和自作多情。这都要求教师在平时的组织教学中注意经常使用体态语言,使之逐步深入学生心田,让体态语言成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组织语言。

 在我看来,还有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语言,那就是媒介或者说媒体语言。现在老师们上课,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老师也不再是唱独角戏,而是运用多媒体、多途径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有的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评价学生;有的教师喜欢通过在黑板上画花朵或五角星来激励学生;有的教师在上课之前带上小奖品,对于表现好的学生及时奖励。这些在我们大人眼里看上去很“小儿科”的方式,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组织途径,适用于中低年级的学生。

 教学组织语言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离开了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死水一潭。而不加选择地滥用教学组织语言,不仅有哗众取宠之嫌,更有可能闹出贻笑大方的故事来。因此,加强对课堂教学组织语言的锤炼和创新,是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必要途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